“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地。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首先見於戰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壹部編年史《春秋》:戰國史學家公羊高撰寫的《公羊傳》和谷梁赤撰寫的《谷梁傳》,也都記載了這方面的內容。與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註:“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 《兗州府誌·聖裏誌》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識·說麒麟》壹文記載“我國古籍中最早記載‘麟’的,壹是《春秋》,二是《詩經》。”《春秋》以記載謹嚴著稱,絕不語怪、力、亂、神沒有的事,更不會捕風捉影地瞎說。 再如《歷朝綱會纂》、《綱易知錄》、《曹南文獻錄》、《曹州府誌》、《巨野縣誌》等也都作了如實的記載。 “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壹書,也恰恰在這壹年脫稿,這時孔子已七十壹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壹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壹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