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ūn sī miǎo
2 英文參考Sun Simia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孫思邈(581~682[1])為唐代著名醫學家[2]。撰《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2]。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
孫思邈為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1][3]。他拒絕唐太宗等要其任國子博士的聘請,長期居住民間,生活樸素,采種中藥,研究醫學,為人治病,淡名利,精醫學,通百家之言,為人治病,著書立說,撰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等書,系統總結我國唐以前醫學發展的豐富經驗[1][3]。
在學術上,孫氏重視民間醫療經驗,總結出用動物甲狀腺防治甲狀腺腫大;用動物肝防治夜盲;應用蔥葉作為導尿管,為尿閉病人施行導尿術;記錄流傳的下頜脫臼整復法,壹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黃伏火法則是我國最早的火藥配方[1]。在針灸方面,兩書均有專篇,強調針藥並用,收載不少奇穴,提倡預防灸法等,對後世頗有影響[3]。此外對采藥、炮炙並用經驗等,都有壹定的貢獻[1]。尤為可貴的,孫氏對鬼神致霍亂、服石長生等持批判態度,正確論述霍亂的病因和養生之道[1]。孫氏治學精神不墨守成規,出色地發展了仲景學說[1]。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壹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麽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壹次,盧照鄰問了老師壹個問題:“名醫能治愈疑難的疾病,是什麽原因呢?”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麽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 *** 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註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誌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麽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征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壹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壹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