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還鄉河的河流概況

還鄉河的河流概況

相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趙佶被金擄獲,解五國城,途徑豐潤浭水河,徽宗駐馬橋頭,凝視西流浭水嘆道:“凡水皆東,唯此獨西,吾安得似次水還鄉乎?”後浭水易名還鄉河。

從新集逆河而上,東行3裏,有壹個美麗的山村,名叫泉莊。在這個村的東南角有壹口長4米,寬2米,深2米的方塘,塘內泉水粼粼,清澈而透明,潺潺湲湲向西流去,這便是蜿蜒在華北平原上130公裏長的還鄉河的源頭。《豐潤縣誌》雲:“壹泉湧出,匯成方塘,澄碧中噴珠累累,西流成河。”泉莊聲雲寺碑記雲:“(遷安)城西北七十余裏,有村曰泉莊,山不在高而秀,水不在深而潔,還鄉之水發源在焉。”

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纂的《豐潤縣誌》中,載有《國朝怡賢親王營田奏議》,分析了豐潤的地理及河流狀況,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治理之策。 豐潤隸屬薊州,其北部“負山帶水,湧地成泉”,水資源豐富。允祥在對豐潤西北部的天宮寺、牛鹿山、鐵城坎地方進行實地勘察之後提出:於以上地方及沿河積水之處,“或疏泉,或引河,可種稻田數百畝,多至千余畝而止”。豐潤西南地方,為陡河所經之地,河旁村莊有上稻地、下稻地、官渠等,自古以來就是“圩田種稻之處”,而且自宣各莊以下地方,“至今稻田數百頃,村農以此多至饒裕”。(乾隆二十年(豐潤縣誌·山川》)鑒於此,允祥提出:如果將這些地方的經驗推而廣之,在陡河沿岸修築堤防,多設水閘,根據水旱情況及時對河水加以存蓄、排泄,不必另行籌劃,就可以在沿河兩岸拓展出無數水田。  豐潤縣南部毗鄰渤海,是眾水所歸之地。這裏田野廣袤,平疇萬頃,土質肥沃,水源充足。三家河、汊河、龍堂灣河、泥河四河之水源源不斷,穿境而過,向西入薊運河。可是,自古以來只有聽任河水滾滾西逝,“而田疇不沾勺水之利,為可惜也”。為此允祥提出:如果從東北方向開鑿大渠,引陡河之水溝通四條河道,使五河之水互相調劑,並在四河之間的土地上多開水溝、水渠,使得四河流域百裏地方上下溝通、左右逢源。無雨之際,引水溉田,農作物無幹旱之患;逢雨多時,則田內水達於溝,溝水達於渠,渠水匯於河,河水歸於泊,可保農田無水澇之災。豐潤縣南,接連大水泊,在允祥的倡導之下,當地農民在水泊東南面開渠,把泊內積水引人陡河,使泊內之地成為可耕之田,從而有效地擴大了耕地面積。 對於冀東遷安縣的水利,允祥也提出過壹些有益見解。  遷安境內的還鄉河,又名氵更(左邊水字旁,右邊壹個“更”,偶打不出這個字)水。它發源於縣城東北7o裏的黃山之麓,“壹泉湧出,匯為方塘,澄碧中噴珠累累,西流成河,水勢甚駛”,流經遷安、豐潤、玉田入薊運河歸海。 早在明代,徐貞明就在其《西北水利議》中提出:還鄉河“夾河皆可田之地”。 允祥則從還鄉河沿岸農民引水種菜的做法中得到啟發:如果能夠引氵更水灌溉沿河稻田,即可化害為利,使“敗稼之濤”變成“長稼之膏澤”。他還辯證地看到:“凡漬而為害者,皆分而為利者也。現在近河居民,引流種菜,千畦百隴在在皆然,曾未見利於圃而不利於農者也。”因此規劃在“沿河壹帶建閘開渠”。(1931年修《遷安縣誌·山川》) 就這樣,在還鄉河兩岸開辟了大量的稻田,“雍正四年,縣誌東北三裏河徐流營西北雲峰寺等處,營制稻田***壹十二頃七十八畝四分。五年,縣誌西北泉莊營治稻田***二頃五十畝。東南丁家泉、半坡營、蘆溝堡、磨眼泉等處,農民自營稻田九十九畝。”(同上)這1620余畝稻田的開發,在遷安縣的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提高了遷安縣的糧食產量,而且使還鄉河上遊的水勢得以分流,從而減少了下遊水害。  在治理冀東河流時,允祥是將興利與除害並重的。  還鄉河素有“三灣九曲”之稱,極易發生河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還鄉河在運頭河地方決口,奪道而西。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決口才被堵塞。但是河道狹窄,堤壩低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河堤東決則淹豐潤,西決則淹玉田。兩縣人民提出對河道進行改造:“展狹為廣,改曲為直。”怡親王允祥綜觀治河全局,認為這樣做“恐下遊益滋沖潰之患”。於是,“酌量於甚曲之處劉欽莊、王木匠莊各開直河壹道”,並對部分河堤“拓而廣之,更加高厚”,從而達到“無沖決之患”。“其橡子莊、牛兒頭壹帶出口,河身亦浚疏寬深、沿河沮洳之場皆成膏壤矣。”(《畿輔通誌》卷八十三) 《八旗通誌》對允祥治理京畿水利之事有如下記載:自雍正三年受任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期年,粳稻豐稔,民益趨事。甸服之內,數千裏之沮洳汙萊,悉成沃壤。”(八旗通誌》卷壹三四)結合(畿輔通誌》、《豐潤縣誌》和《遷安縣誌)等方誌的記載來看,《八旗通誌》對允祥治水功績的記載是符合事實的。允祥在冀東地區興修水利、治理河泊,確實為當地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