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文王到周成王,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建立了壹個繁榮昌盛的周朝,也給整個周王朝的統治開了壹個好頭。成王在位三十五年,之後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因為三監之亂的關系,為了防止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在周公旦輔政的時候就確立了王位的傳承制度,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只能由太子繼位,例如說帝王的兒子,孫子,並且必須為長子才可以。成王就傳位給了兒子周康王,也就是周朝的第三個帝王。
周成王去世的時候,因為擔心自己的兒子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於是讓召公奭和畢公高來輔助自己的兒子,召公奭我們說過了,關於畢公高,是姬昌的第十二個兒子,也是個能人異士,成王就是給康王找了這兩位輔助人員。周康王當上了帝王,作了壹篇《康王之誥》,裏面有不少的治國政策和理念,原文書在《尚書》這本古籍裏面有記載。周康王基本上繼續沿用文王傳下來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平定了東夷族的反叛,北征略地,西伐鬼方,從此,周朝的政治更加穩定,疆土也在擴大。當時的文章記載之類的不是紙,不是竹簡,而是青銅器,就是把字刻在青銅器上,得以流傳下來。
到了商朝末周朝初的時代,古人記載事件的方式不再是用龜殼,甲骨文之類的,已經改進了,壹些年代事件之類的都記錄在壹些鼎上面,也就是青銅器上面,因為青銅器最早被冶煉,那個時候的青銅器也不像我們現在的銅那麽純,裏面雜質特別多,但是不得不佩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樣的記載方式這讓我們對於周朝的事件比夏朝和商朝準確了許多,也知道的更多。便於現在對於那些年代的歷史進行研究。當時的青銅器冶煉已經相當的發達,從司母戊鼎開始到周朝初步建立的在青銅器上刻銘文,廣大勞動人民經過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和刻苦鉆研,這壹步跨越了千年。
有壹個傳說,中華民族第壹個朝代的建設者大禹把中原劃分為九個大洲,讓各個州的統治者貢獻青銅,讓人冶煉成九個大鼎,將山川河流,日月美景鐫刻於這九個鼎上,壹個鼎就代表壹個州,後來九鼎就代表了最高權利,被譽為傳國之寶。我們經常說的壹言九鼎還有九州這些詞語都是由九鼎的制造延伸而來。可是九鼎從來都沒有被發現,包括史記中的記載也是前後不壹,據說在秦朝建立的時候,九鼎就遺失了。後世的壹些帝王,例如武則天,也曾經造過九鼎,但是也沒有出土,所以關於九鼎現在仍然還是壹個謎。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確實來源於夏朝,但是不是鼎,而是爵杯,出土的最早的鼎是商朝的司母戊鼎。我堅信九鼎壹定是存在的,只不過不知道在哪壹個角落,壹定會有重見天日的那天。
既然說了那麽多,那麽就不妨多說壹點,因為壹些記錄不準確,而且年代太過於久遠無法找到壹些有力的證據。我們國家在1996年的時候啟動了壹項工程,那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壹些現代化的技術對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再結合史料的記載,來確定壹些事情發生的年代以及君主在位的時間,我們現在所說的夏商周甚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壹些歷史事件仍然是存在爭議的,我們現在說的壹些君主在位時間,歷史事件之類的,壹般都是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結合史料推算的,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出土文物,更準確的還歷史壹個真相。
好了,廢話說了那麽多,也該說說正事兒了。康王在位多年,把整個周朝變成了壹個很強大的帝國,消除邊境隱患,穩定內部朝政,百姓安居樂業,並且封了四個諸侯國寶器,分別是齊,魯,晉,衛四國,因為這四個國家跟周朝比較親近。這四個國家的君主也同周公旦,召公奭和畢公高組建的輔助鐵三角壹起輔佐周康王,在這些強力的輔助下,周成王,周康王兩代君王統治期間,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幸福,四十余年不用刑罰,歷史上稱之為“成康之治”,也是周朝國力鼎盛的時期。當然,如果妳還是個學生,這也是歷史考試的壹個重要考點。
馳騁沙場,開疆拓土,禮賢下士,留下千古美名。周王朝在周康王的治理下,壹片繁榮和諧的景象,從上到下簡直就是壹個完美的世界,周康王壹***在位工作了二十六年,給後世留下了很是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