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親胡先祥常年在香港做生意。他曾希望兒子走上科舉高中的道路,孝敬祖先。胡立元是在家鄉被壹個老師啟蒙的,天賦極高。他逐漸精通四書五經,寫了壹篇口若懸河的八股文,在縣童子試中名列第壹。但可能是因為父親在香港的經歷,以及胡麗媛在考試選拔中的多次失敗。他沒有繼續沿著科舉之路走下去,而是對經史古籍產生了興趣,並致力於研究古詩文。
65438年至0857年,胡禮元隨父親來到香港,開始接受西方教育。15歲入香港中央書院。他曾隨吳學習英語,並將註意力轉向西方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傳統教育使胡禮元在中國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而西方教育使他進入了西方文明的殿堂,為他日後搭建中西文明的橋梁,成為改良主義思想家奠定了基礎。
65438至0870年,胡立元畢業於中央美院,因學習成績優異,被政府任命留校當語文老師。兩年後,他辭職離開了學校。後來在父親經營的船務公司兼職,在香港參加了多次公務員考試,可惜都沒考上。
胡麗媛曾在王濤辦的《流通日報》當翻譯,由此結識王濤,成為知音。王濤比胡麗媛大20歲左右。他是晚清著名的變法思想家。他曾在本報發表政治文章,闡述自己的改良主義思想,對胡禮源影響很大。有壹次,胡力源回到中國,到主持上海電報局的鄭那裏當翻譯。
大約在1885年,胡麗媛離開上海,回到香港,就職於《廣東日報》。在此期間,他利用閑暇時間將《百科全書》的英文例句翻譯成中文。英語例句的百科全書大概是《大英百科全書》,它“已經積累成冊,超過兩百萬字”。但是,胡立元的勞動並沒有得到重視,他的譯本也沒有出版。
謝絕蘇祿國王“繼位”的邀請
1878年7月,前留美子弟在監督陳蘭彬被清廷任命為駐美大使。陳蘭斌是中國第壹任駐美國大使。得知胡禮源既懂英語,又懂中西,便專程來此壹遊,意圖使他加入外交使團。交談中,胡立元發現陳蘭彬作為駐美大使,滿口陳詞濫調,對西方政治文化壹無所知,於是婉言謝絕了陳蘭彬的邀請。三年後,廣東象山人鄭早如接任駐美大使壹職。他也想請胡立元幫忙,胡立元也婉拒了。《寶月》停刊後,胡力源應英國商人的邀請留在了南洋北婆羅洲。在此期間,他參與了北半島的開發,並結合當地的地理和風俗,對其府衙、民居、溝渠、道路等進行了周密細致的規劃布局。他也參加了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幾年間,華北突然從壹個荒島變成了南洋的巨港,胡力源聲名大噪。
與北婆羅洲相鄰的蘇祿國王求知若渴,派出使節邀請胡力源前來授課。蘇祿位於今天菲律賓西南部的蘇祿群島上,礦產資源豐富。胡立元建議蘇祿國王更新時政,走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
蘇祿國王對胡立元的治國方略非常信服。經過幾個月的禮遇,他越來越註重自己的人品和才華。在壹次談話中,國王說自己年老體弱,希望讓出王位,讓胡李淵掌管國事。胡立元“驚聞”,不服,不久找借口離開蘇祿。
1893-1895期間,胡立元前往日本,當時正值甲午戰爭。他目睹了明治維新後日本政治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加認識到了祖國的落後和清廷的腐敗。甲午戰爭後,清廷撤走日本領事館官員,由前日本公使王鳳藻和僑民推舉胡力源為神戶領事館代理領事,試圖維護僑民的合法利益,直至戰爭結束。
擔心國家大事的政治評論家
何琦是胡力源在中央美院時的老相識。當時胡麗媛留校任教,何琪是他的學生,才11歲。何啟和胡立元的結合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奇跡:何啟留學英國10年,精通醫法,對西方文化有著精辟的認識。他回港後創辦香港西醫書院並參與創辦香港大學,是香港知名的華人領袖;胡立元知識面廣,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對中國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可謂對中西文化研究透徹。
他和胡的合作始於1887。當時,曾紀澤在香港的《陳德西報》上發表了著名的《中國先睡後醒論》。何琦看了之後,不同意他的觀點,用英文寫了壹篇反駁文章,想翻譯成中文發表。他覺得國學基礎太差,於是尋求胡立元的幫助。這篇文章經胡立元修改翻譯後,兩人都以《中國先睡後醒上本》(又稱《上本壹次》)為名發表,在中國政界和思想界引起軒然大波。
1898後,胡力源辭去港文協翻譯,“退休在家,在家寫書,考察各國政治得失,與何學法”。他和何啟壹起撰寫了《論新政》等論文,這七篇政論文章作為《新政的真實解讀》壹書出版,為中國的改革和變革提出了壹套理論和實施方針。此時的胡立元自稱“逍遙遊子”,但內心並非逍遙,而是對現實政治和祖國前途命運充滿憂慮。
值得壹提的是胡禮元的“大同”思想。早在1871年,胡禮元剛從香港中央書院畢業時,就準備寫壹本《天人合壹》的書,集宗教、儒家、學術、法律於壹體,以孔子的忠恕之道貫徹實施,闡述大同理想,比康有為的《大同書》早了幾十年。後來,胡梨園斷斷續續地在他的詩和散文中表達了他的大同世界理想,如《梨園娛樂》、《滿人談》、《伊藤談》、《黃的談》以及給吳、、孫中山等人的信。胡立元不滿國內民族主義思潮中排外和保守的非理性傾向,認為以仇報仇只能加劇人與人、種族與國家之間的仇恨和敵意。“沒有感恩,沒有怨恨,就叫大同。”
為辛亥革命搖旗吶喊
1911 10 6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率先在武漢三鎮成功。此後50天,湖南、陜西、雲南、江西等15個省份相繼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胡麗媛在香港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他夜以繼日的努力,寫在了民國新樂府的第十二章。在詩的序言中,他寫道:“有賴於廢除君主為民主,從黑暗中恢復其偉大的光明,達到普遍的和諧,是和平的基礎,永遠平等自由!”
武昌起義後,上海宣布獨立。吳受陳之邀出任上海軍政府外交部長,並被各獨立省區推薦為南北和談的南方總代表。吳曾是胡麗媛的英語老師,他們之間有著半個多世紀的友誼。這時,胡立元將《民國新樂府》送給老師熟讀。他在給老師的信中,提出了解決滿漢矛盾,迅速安定* * *和諧的方案,即在和平* * *的原則下實行民族自決,“滿以代替滿,漢以代替漢,直接施與受,然後互。”他奉勸新政府:“滿清在用人上犯了大錯,衷心希望民國軍隊不要重蹈覆轍,為後人所累。”
胡立元還通過吳上書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要求北伐成功後,各省撤省檢查。“如果警察是軍人辦的,就不會有冗員,費用也省了。”他希望新政權集中壹切人力物力,以“商業”為重,做到“人人受益,無所不興”,“諸路暢通,國勢相近,大和之基建立得輝煌,才能進步,治國可期”。
孫中山回答說:“我來到張大同,學校的領導,特別是我的祖母,幫助世界。我雖未被捕,卻不敢遲疑。”可惜孫中山不久辭去臨時大總統,胡立元的治國方略和大同世界的理想無法實現。
辛亥革命後,胡禮元真正隱居香港,讀經頌佛,賦詩唱和,娛孫,享天倫之樂。曾與李楠合著《佛教哲學》壹書,涵蓋華嚴經、覺遠經、維摩詰經、楞伽經,佛學造詣達到很高水平。1916 10 14年10月,胡麗媛在香港逝世,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