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嗎?如果有,壹個星球需要什麽條件才能有外星人?

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嗎?如果有,壹個星球需要什麽條件才能有外星人?

“宇宙是什麽樣的?”目前還沒有定論。值得壹提的是,斯蒂芬·霍金的觀點更能讓人接受:宇宙是有限無界的,但比地球多了幾個維度。例如,我們的地球是有限的,也是無界的。在地球上,無論從南極到北極,還是從北極到南極,妳永遠找不到地球的邊界,但妳不能認為地球是無限的。其實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也是如此。

如何理解宇宙比地球多幾個維度?例如,壹個小球沿著地面滾動,掉進了壹個小洞裏。在我們看來,球是存在的,而且還在洞裏,因為我們人類是“三維”的;對於壹個動物來說,會得出球已經不存在的結論!它消失了。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它生活在壹個“二維”的世界裏,不可能清楚地理解“三維”的事件。同理,我們人類生活在壹個“三維”的世界,很難理解比我們多幾個維度的宇宙。這就是為什麽“宇宙是什麽樣的”這個問題無法解釋清楚。

1,統壹宇宙

人們壹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顛覆了這壹觀點。他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行星圍繞太陽旋轉,恒星鑲嵌在天球的最外層。布魯諾進壹步認為,宇宙沒有中心,恒星是遙遠的太陽。

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都認為宇宙是有限的。教會支持宇宙有限的論點。然而布魯諾卻敢說宇宙是無限的,從而引發了壹場關於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長期爭論。爭議並沒有因為教會燒死布魯諾而停止。主張宇宙有限的人說:“宇宙怎麽可能是無限的?”這個問題真的不好說清楚。主張宇宙無限的人問:“宇宙怎麽可能是有限的?”這個問題也不好回答。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看到,正如布魯諾所說,恒星是遙遠的太陽。人們進壹步認識到,銀河系是壹個由無數太陽系組成的龐大星系。我們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邊緣,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速度大約是每秒250公裏,繞銀河系中心壹圈大約需要2.5億年。太陽系的直徑最多約1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高達1億光年。銀河系由1000多億顆恒星組成,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真的就像北京的壹粒沙子。後來發現我們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形成了壹個更大的星系團,直徑約107光年(10億光年)。目前望遠鏡觀測距離已經達到1000億光年以上,可見範圍內的星系團不計其數。這些星系團不再形成更大的星系團,而是均勻且各向同性地分布。也就是說,在10的七次方光年尺度下,物質是成簇分布的。衛星圍繞行星旋轉,行星和彗星圍繞恒星旋轉,形成太陽系。這些太陽系分別由壹個、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太陽及其行星組成。擁有兩個太陽的稱為雙星系統,擁有三個以上太陽的稱為星系團。數千億個太陽系聚集在壹起形成銀河系,組成銀河系的恒星(太陽系)都圍繞著同壹個重心——銀河中心旋轉。無數個星系組成壹個星系團,星系團中的星系也圍繞著它們同壹個重心旋轉。然而,星系團之間沒有星系團結構。每個星系團都是均勻分布,無規律運動的。從我們地球的各個方向看,情況都差不多。粗略來說,星系有點像容器中的氣體分子,均勻分布,無規律運動。也就是說,在10到8光年(1億光年)的尺度之上,宇宙中的物質分布不再是集群的,而是均勻分布的。因為光的傳播需要時間,所以我們看到的壹億光年外的星系,其實就是那個星系壹億年前的樣子。所以我們用望遠鏡看到的不僅僅是太空中遙遠的星系,還有它們的過去。從望遠鏡上看,無論星系團有多遠,它們都是均勻且各向同性分布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宇宙尺度上(10的5光年以上)物質分布的均勻狀態不僅是現在,而且已經存在。

因此,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壹個定律,即所謂的宇宙學原理。這個原理說的是,在宇宙尺度上,三維空間在任何時候都是均勻各向同性的。現在看來,宇宙學原理是正確的。所有的星系都是相似的,都有相似的演化過程。所以,我們通過望遠鏡看到的遙遠星系,不僅僅是它們過去的影像,也是我們銀河系過去的影像。望遠鏡不僅在看太空,也在看時間和我們的歷史。

2.有限而無限的宇宙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關註天體物理,認為引力比電磁力弱得多,不可能對分子、原子、原子核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宇宙是廣義相對論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在1917年提出了基於廣義相對論的宇宙模型。這是壹個完全出乎意料的模式。在這個模型中,宇宙的三維空間是無限的,不隨時間變化。以前人們認為有限就是邊緣,無限就是無限。愛因斯坦區分了有限和有界的概念。

長方形的桌面有壹定的長度、寬度和面積,所以它的大小是有限的。同時它有四個明顯的邊,所以它有邊。如果有壹只小甲蟲在上面爬行,無論它向哪個方向爬行,都會很快到達桌面邊緣。所以桌面是壹個有限的有邊的二維空間。如果桌面向各個方向無限延伸,成為歐幾裏德幾何中的平面,那麽這個歐幾裏德平面就是壹個無限二維空間。

讓我們看看籃球的表面。如果籃球的半徑是R,那麽球體的面積就是4πr的平方,大小有限。然而,這個二維球體是無邊無際的。如果壹只小甲蟲在上面爬行,它將永遠不會結束。因此,籃球表面是壹個有限而無限的二維空間。

根據宇宙學原理,在宇宙尺度上,三維空間是均勻各向同性的。愛因斯坦認為,這樣的三維空間壹定是壹個曲率不變的空間,也就是說,空間中每個點的彎曲程度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應該具有相同的曲率。因為物質的存在,四維時空應該是彎曲的。三維空間也應該是彎曲的而不是平面的。愛因斯坦認為這樣的宇宙很可能是壹個三維超球體。三維超球面不是普通的球面,而是二維球面的推廣。通常的球體是有限的,有側面,體積是4/3πr的三次方,側面是二維球體。三維超球體是無限的,生活在其中的三維生物(比如我們人類就是有長、寬、高的三維生物)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碰不到邊。如果它壹直向北走,最終會從南方回來。

宇宙學原理也認為三維空間的均勻性和各向同性在任何時候都是保持的。愛因斯坦認為最簡單的秩序就是靜態宇宙,即不隨時間變化的宇宙。這樣的宇宙,只要在某個時刻是同質各向同性的,就永遠保持同質各向同性。

愛因斯坦試圖在三維空間均勻各向同性、不隨時間變化的假設下求解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場方程很復雜,需要知道初始條件(宇宙的初始情況)和邊界條件(宇宙邊緣的情況)才能求解。本來解這樣壹個方程是很難的,但是愛因斯坦很聰明。他想象宇宙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自然不需要沒有邊的邊界條件。他還想象宇宙是靜止的,現在和過去壹樣,所以初始條件是不必要的。再加上對稱性的限制(要求三維空間均勻各向同性),場方程就變得好解多了。但還是得不到結果。經過反復思考,愛因斯坦終於明白了自己找不到解的原因:廣義相對論可以看作是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廣,只包含“引力效應”,不包含“斥力效應”。要維持壹個不隨時間變化的宇宙,排斥效應和吸引效應之間必須有壹個平衡。也就是說,不可能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中得出壹個“靜態”的宇宙。如果我們想得到靜態的宇宙,我們必須修改場方程。所以他在方程中加入了壹個“排斥項”,叫做宇宙項。就這樣,愛因斯坦最終研究出了壹個靜態的、均勻的、各向同性的、有限的宇宙模型。當時大家都很激動,科學終於告訴我們,宇宙不隨時間變化,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關於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爭論似乎可以告壹段落了。

3.膨脹或脈動的宇宙

幾年後,前蘇聯壹位鮮為人知的數學家f·利德曼(F. Lidman)應用沒有宇宙項的場方程,得到了壹個膨脹或脈動的宇宙模型。利德曼宇宙在三維空間中是同質且各向同性的,但它不是靜態的。這個宇宙模型是隨時間變化的,分為三種情況。第壹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是負的;第二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為零,即三維空間是直的;第三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為正。在前兩種情況下,宇宙不斷膨脹;在第三種情況下,宇宙首先膨脹,達到壹個最大值然後開始收縮,然後膨脹再收縮...所以第三宇宙是脈動的。利德曼的《宇宙》最初發表在壹本不太出名的雜誌上。後來,西歐的壹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得到了類似的宇宙模型。當愛因斯坦得知這種膨脹或脈動的宇宙模型時,他非常興奮。他認為他的模式不好,應該放棄。利德曼模型是宇宙的正確模型。

同時,愛因斯坦宣稱,在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中加入宇宙項是錯誤的。場方程不應該包含宇宙項,應該和之前壹樣。然而宇宙術語就像天方夜譚裏從瓶子裏放出來的魔鬼,再也收不回來了。後人無視愛因斯坦的意見,繼續討論宇宙術語的含義。今天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有兩種,壹種不含宇宙項,壹種含宇宙項,這兩種都在專家的應用和研究中。

早在1910年前,天文學家就發現大部分星系的光譜有紅移,部分星系的光譜有紫移。這些現象可以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當我們接收到離我們很遠的光源發出的光時,會感覺到它的頻率降低,波長變長,譜線向長波長偏移。反之,朝向我們迎面而來的光源,譜線會向短波方向移動,出現紫移。這種現象類似於聲音的多普勒效應。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迎面而來的火車特別尖銳刺耳,而離開我們的火車卻明顯沈悶。這就是聲波的多普勒效應。我們感覺迎面而來的聲源發出的聲波頻率增加,而離我們很遠的聲源發出的聲波頻率降低。

如果我們認為星系的紅移和紫移是多普勒效應,那麽大部分星系離我們很遠,只有少數星系離我們很近。隨後的研究發現,那些單獨靠近我們的紫移星系都在我們自己的本星系團中(我們銀河系所在的星系團稱為本星系團)。這個星系團中的大多數星系是紅移的,少數是紫移的。其他星系團中的星系都發生了紅移。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總結了當時的壹些觀測數據,提出了壹個經驗法則,即河外星系(即我們銀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的紅移與它們離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成正比。因為多普勒效應的紅移與光源速度成正比,所以上述規律也表述為: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與它們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

v =高清

其中V是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D是它們到我們星系中心的距離。這個定律叫做哈勃定律,比例常數H叫做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遠離我們,離我們越遠,逃逸速度越快。

哈勃定律反映的規律與宇宙膨脹理論不謀而合。單個星系的紫移可以這樣解釋。這個星團中的星系圍繞著它們* * *相同的重心旋轉,所以在壹定的時間內總會有幾個星系靠近我們的銀河系。這種紫移現象與宇宙整體膨脹無關。

哈勃定律極大地支持了利德曼的宇宙模型。但是,如果妳看看哈勃來定律時用的數據圖,人們會很驚訝。在距離和紅移的關系圖中,哈勃標註的點不是集中在壹條直線附近,而是分散的。哈勃怎麽敢斷定這些點應該畫在壹條直線上?壹個可能的答案是,哈勃抓住了該定律的本質,而把細節放在壹邊。另壹種可能是哈勃當時已經知道了宇宙膨脹理論,所以他大膽地認為自己的觀測結果與理論相符。之後觀測數據越來越精確,數據圖中的點越來越集中在直線附近。哈勃定律最終被大量的實驗觀測所證實。

4.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之前的話題。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有優勢還是沒有優勢?對此,我們從廣義相對論、大爆炸宇宙模型、天文觀測等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滿足宇宙學原理(三維空間是均勻各向同性的)的宇宙肯定是無邊無際的。但是是否限制,要分三種情況來討論。

如果三維空間的曲率是正的,那麽宇宙將是無限的。但它不同於愛因斯坦的無限靜態宇宙,是動態的,會隨時間變化,不斷脈動,不可能是靜態的。宇宙從空間體積無限小的奇點開始爆炸膨脹。這個奇點的物質密度、溫度、空間曲率、時空四維曲率都是無窮大。在膨脹過程中,宇宙的溫度逐漸降低,物質的密度、空間曲率和時空曲率逐漸減小。當體積膨脹到最大時,就會轉為收縮。在收縮過程中,溫度再次升高,物質密度、空間曲率和時空曲率逐漸增大,最終達到壹個新奇的點。很多人認為宇宙在到達新奇點後會再次開始膨脹。顯然,這個宇宙的體積是有限的,是壹個脈動的、有限的宇宙。

如果三維空間的曲率為零,即三維空間是直的(宇宙中有物質,四維時空是彎曲的),那麽宇宙從壹開始就有壹個無限的三維體積,這個初始的無限三維體積是奇異的(即無窮遠的奇點)。大爆炸就是從這個“無限”奇點開始的。爆炸不是發生在初始三維空間的某壹點,而是發生在初始三維空間的每壹點。也就是大爆炸發生在整個“無限”奇點上。這個“無限”奇點。溫度無限大,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三維空間曲率為零)。爆炸後,整個“奇點”開始膨脹,成為正常的非奇異時空,時空的溫度、密度和曲率逐漸降低。這個過程會壹直持續下去。這是壹個不太好理解的形象:壹個無限的體積在不斷膨脹。顯然,這個宇宙是無限的,它是壹個無限的宇宙。

三維空間的負曲率類似於三維空間的零曲率。宇宙從壹開始就有壹個無限的三維體積,這個初始體積也是奇怪的,就是三維的“無限”奇點。它的溫度和密度無限大,三維和四維曲率無限大。大爆炸發生在整個奇點。爆炸後無限三維體積永遠膨脹,溫度、密度、曲率逐漸降低。這也是壹個無限的宇宙,或者說是壹個無限的宇宙。

那麽,我們的宇宙屬於以上三種情況中的哪壹種呢?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是正的、負的還是零?這個問題是通過觀察確定的。

廣義相對論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質存在壹個臨界密度ρc,約為每立方米三個核子(質子或中子)。如果我們宇宙中物質的密度ρ大於ρc,則三維空間的曲率為正,宇宙是有限的和無限的;如果ρ小於ρc,則三維空間的曲率為負,宇宙是無限的。所以,觀察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就可以確定我們屬於哪種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另外,還有壹個標準,就是減速系數。河外星系的紅移反映的是減速膨脹,也就是說,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在減小。從減速的速度,我們也可以確定宇宙的類型。如果減速因子q大於1/2,三維空間的曲率為正,宇宙膨脹到壹定程度就會收縮;如果q等於1/2,三維空間曲率為零,宇宙將永遠膨脹;如果q小於1/2,三維空間的曲率將為負,宇宙將永遠膨脹。

表3列出了相關情況:

表3

宇宙中物質密度紅移的減速因子;三維空間曲率宇宙類型的膨脹特征

ρ > ρ c q > 1/2正有限無限脈動

ρ = ρ Cq = 1/2零無限和永遠無限擴張。

ρ < ρ c q < 1/2負無窮大永遠擴張。

我們有兩個標準來決定我們屬於哪種宇宙。觀測結果表明,ρ < ρ<ρc,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為負,是壹個無限宇宙,永遠膨脹下去!可惜減速因子的觀測給出了相反的結果,Q > 1/2,說明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是正的,宇宙是無限脈動的,膨脹到壹定程度就會收縮回來。哪個結論是正確的?有人傾向於認為減速因子的觀測更可靠,推測宇宙中的壹些暗物質可能被忽略。如果找到這些暗物質,妳會發現ρ其實大於ρ c,其他人持相反觀點。也有人認為,雖然兩種觀測方法的結論相反,但得到的空間曲率與零相差不大,宇宙的空間曲率可能為零。但要統壹大家的認識,還需要進壹步的實驗觀察和理論推敲。今天,我們還不能確定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但我們只能確定,宇宙是無限的,而且現在正在膨脹!此外,我們還知道膨脹開始於大約654.38+00億-200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起源於大約654.38+00億-200億年前。

5.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

根據物理理論,在壹定假設下提出的關於宇宙的想法和推測,稱為宇宙模型。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15年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的物理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的空間和絕對的時間,空間和時間都離不開物質,空間和時間都受物質影響;引力是空間彎曲的效應,空間彎曲是由物質的存在決定的。愛因斯坦將他的理論應用於宇宙研究。1917年發表論文《基於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學考察》。他把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應用到整個宇宙,建立了宇宙的模型。

當時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是靜態的,不隨時間變化。雖然幾年前,美國天文學家施賴弗發現了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顯然這是對靜止宇宙的挑戰),但消息並沒有傳到歐洲,因為那是壹戰。因此,愛因斯坦和大多數科學家壹樣,認為宇宙是靜止的。愛因斯坦想從引力場方程入手,得到宇宙是靜態的、均勻的、各向同性的答案。但他得到的解是不穩定的,說明總和距離不是常數,而是隨時變化的。為了在太空中得到穩定的解,愛因斯坦人為地在引力場方程中引入了壹個叫做“宇宙常數”的項,使其充當排斥力。愛因斯坦提出了壹個有限無限的靜態宇宙模型,我們稱之為愛因斯坦宇宙模型。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它比作三維空間中的二維球體:球體的面積有限,但沿球體沒有邊界或中心,球體保持靜止。幾年後,愛因斯坦後悔在他的模型中加入了壹個宇宙常數,稱這是他壹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

最新發現:銀河系中奇異星的伴星出現。

科學家們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遠紫外光譜儀探測衛星首次探測到船底座Eta的伴星。船底座Eta是銀河系中最重最奇怪的恒星。它位於距離地球7500光年的地方,在南半球可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科學家認為船底座埃塔是壹顆正在迅速衰落的不穩定恒星。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推斷它應該有壹顆伴星,但壹直沒有直接證據。間接證據來自其亮度的規律性變化。科學家發現船底座Eta在可見光、X射線、無線電波和紅外波段的亮度都呈現有規律的重復模式,因此推測它可能是壹個雙星系統。最有力的證據是,每隔五年半,船底座的Etta系統發出的X射線就會消失三個月左右。科學家認為,船底座埃塔的溫度太低,無法發射X射線,但它以每秒300英裏的速度發射氣體粒子,這些氣體粒子與它的伴星發射的粒子發生碰撞,從而發射X射線。科學家認為,X射線消失的原因是埃塔船底座每五年半阻擋壹次這些X射線。最後壹次X射線消失開始於2003年6月29日。

科學家推斷,船底座埃塔與其伴星之間的距離是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10倍,因為它們距離地球太近和太遠,無法用望遠鏡直接分辨。另壹種方法是直接觀察伴星發出的光。然而,船底座埃塔的伴星比它自己暗得多。過去,科學家們試圖用地面望遠鏡和哈勃望遠鏡觀察它,但都失敗了。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科學家林夏薇·伊平和她的合作者利用遠紫外光譜儀的衛星來觀測這顆伴星,因為它可以觀測到波長比哈勃望遠鏡更短的紫外線。他們在6月10日和6月17日觀測到遠紫外線,但在X射線消失的前兩天,即6月27日消失。觀測到的遠紫外線來自船底座Eta的伴星,因為船底座Eta的溫度太低,無法發出遠紫外線。這意味著船底座埃塔阻擋了X射線和伴星。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船底座埃塔伴星發出的光,從而證實了這顆伴星的存在。

有三個太陽的星星

據新華社14據14出版的《自然》雜誌報道,美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49光年處發現了壹個擁有三顆恒星的奇特星系。在這個星系的星球上,天空中可以看到三個太陽。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在本刊上報告說,他們在天鵝星座的HD188753星系中發現了三顆恒星。銀河系中心的壹顆恒星類似於太陽系的太陽,旁邊的行星至少比木星大14%。行星與中央恒星的距離約為800萬公裏,是太陽與地球距離的二十分之壹。銀河系的另外兩顆恒星在外圍。它們彼此相距不遠,也圍繞著中央恒星旋轉。

銀河系中的星系大多是單星系或雙星系統,擁有三顆以上恒星的星系稱為星系團,這種情況很少見。

恒星在宇宙中不是均勻分布的。大多數恒星會受到彼此引力的影響,形成恒星聚集系統,如雙星、三星,甚至星團,以及由億萬顆恒星組成的星系等恒星群。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生命的誕生是壹種普遍現象。

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尋找地球以外生命物質存在證據的科學研究小組發現,壹些在實際生化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我們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中。研究結果表明,宇宙深處存在生命體,或者存在孕育生命體的化學反應,這是浩瀚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上述研究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壹個空間生物學研究小組。在該小組工作的科學家道格拉斯·希金斯(Douglas Higgins)說:“根據該科研小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生物生化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壹類化合物廣泛且大量地存在於浩瀚的太空中。”作為外太空生物學研究組的主要成員之壹,道格拉斯·希金斯(Douglas Higgins)在5438年6月+65438年10月+10月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以第壹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時,希金斯介紹道:“借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近期觀測結果,天文學家在我們居住的銀河系各處都找到了壹種復雜有機化合物——多環芳烴(PAHs)存在的證據。然而,這壹發現起初只引起了天文學家的註意,並沒有引起研究外太空生物的天體生物學家的興趣。因為對於生物學來說,普通多環芳烴的存在並不能說明任何實質性的問題。然而,在最近的壹次分析中,我們的研究小組驚喜地發現,在宇宙中看到的這些多環芳烴的分子結構中含有‘氮’(N)元素。這壹意外發現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研究。”

研究小組的另壹名成員,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路易斯·伊蘭·曼德拉(Louis Eland Mandela)說:“包括DNA分子在內,對於構成生命的大多數化學物質來說,含氮有機分子的參與是必要條件。舉壹個生命物質意義上的含氮有機物的典型例子,像我們熟悉的葉綠素,它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著關鍵作用,葉綠素分子中富含這種含氮多環芳烴(PANHs)。”

據報道,在研究團隊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從斯皮策望遠鏡獲得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還使用了歐洲航天局的太空紅外天文觀測衛星的觀測數據。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實驗室裏,研究人員利用紅外光譜化學鑒定技術,綜合分析了這類特殊多環芳烴的分子結構和化學組成,發現了其中存在氮的證據。同時,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分析了這些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含氮多環芳烴(PAHs)。

路易斯·埃蘭·曼德拉還說:“除了上述分析結論,更具戲劇性的發現是,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還表明,宇宙中壹些垂死恒星天體周圍的星際物質中含有這種特殊的含氮多環芳烴成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壹發現似乎告訴我們,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即使死亡來臨,也孕育著新生命之火。”

今年最大的科學突破:宇宙膨脹,發現暗能量。

通過分析星系團(圖中左側的點),斯隆數字天空觀測計劃的天文學家確定暗能量正在推動宇宙不斷膨脹。

據英國《衛報》報道,確認宇宙正在膨脹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據報道,宇宙的近73%是由神秘的暗能量組成的,暗能量是壹種反引力。暗能量的發現被5438+09年6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評為今年最重要的科學突破。通過望遠鏡,人類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近2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大約有2000億顆行星。但所有這些加起來只占整個宇宙的4%。

現在,在新的空間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對1萬個星系的仔細研究,天文學家們至少搞清楚了壹部分情況。大約23%的宇宙物質是“暗物質”。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麽,因為它們無法被探測到,但它們的質量大大超過了可見宇宙的總和。而宇宙中近73%是新發現的暗能量。這種奇怪的力量似乎在加速宇宙的膨脹。英國天文學家馬丁·裏斯爵士稱這壹發現為“最重要的發現”。

這壹發現是軌道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斯隆數字天文臺(SDSS)的結果。它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宇宙年齡、膨脹速度和宇宙組成的壹系列爭議。天文學家現在認為宇宙的年齡是654.38+037億年。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

回應者:startraineyre-見習魔術師2級3-17 20:24

被調查人:劉如必言-助理二級10-6 16:27

宇宙

宇宙;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是指物質世界的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狹義上是指某個時代觀測到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通常被稱為哈勃體積,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上的“主星系”。

詞源考察宇宙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中是由莊子的齊物論。“於”的意思包括各個方向,比如東西南北的所有地方。“周”包括過去、現在、白天和黑夜,即所有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士教曰:“四方上下,過去即現在。”“於”是指空間,“周”是指時間,“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壹。後來“宇宙”壹詞被用來指代整個客觀現實世界。相當於宇宙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但這些概念只是指宇宙的空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