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去世前夕,在監獄的墻上用炭渣寫了壹首詩。這就是那首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詩《獄中之墻》:我要停止對張儉的思念,等待杜根;我的笑從橫刀到天空,停留在肝膽。這首詩諷喻了東漢黨爭的災難,痛斥了頑固派羅誌的卑劣行徑,在表達其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的同時,對新來者寄予厚望。後人盛贊“敢解放舊觀念的枷鎖,就有王朝,無與倫比”(《楊中國作家傳》)。由於這首詩最後壹句提到的“兩座昆侖山”是壹個比喻,還是壹個專名,引起了當時和後來研究者的諸多猜測和懷疑。它指的是誰?
最早解釋“兩座昆侖山”的是譚嗣同的戰友梁啟超。梁啟超說:“所謂兩座昆侖山,壹座是指南海(康有為),另壹座是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從中得到劍術,道德上有所期待。”梁啟超是譚嗣同的同事,在譚嗣同被捕前夕,他們還大方地道別。可以說他非常了解他最好的朋友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這種說法成為了幾十年來的權威說法,幾乎所有參與這首絕望詩的人都使用這種說法。又說:“丐幫有北大俠王正儀之念,有所謂大刀王五之念。”。現代鄭雲山的譚嗣同和中國現代的愛國者故事並稱為“兩座昆侖山,指康有為和王武”。李誌等編輯的《現代愛國者剪影》也介紹了王武,說他原名白正毅,父母雙亡。年少時被北京前門外順興鏢局王五收養,改姓王。因為擅長單槍匹馬,被稱為“單槍匹馬的小王五”,後來在抗擊八國聯軍侵略者的戰鬥中犧牲。近幾年的《大刀王五傳》講述了它的故事。據說王五在被捕前幾分鐘力勸譚嗣同逃跑,後來計劃搶劫法場營救。在梁啟超看來,在譚嗣同的心目中,王武是壹個像導師壹樣偉大的俠客。
但也有人反對康有為不在“兩座昆侖山”之列。參加辛亥革命的蔡撰寫的《鄂州血史》中,將“兩座昆侖山”解讀為王吳和唐。後者和譚嗣同都是有膽有* * *。他們壹起在湖南成立了時事與南社學派,而詩中的希望是唐·。20世紀30年代,新聞記者陶菊隱的《新林玉》記述了譚嗣同的奇聞軼事,說譚嗣同住在北京半胡同瀏陽堂時,有兩個俠客,單刀的王五和斷臂猿胡琦(胡誌庭飾),“同時教他武功”。據說譚嗣同壹身輕功,擅長氣功,擅長使用各種兵器,都是得益於他們的悉心教導。因為他們學的是昆侖派,“瀏陽(譚嗣同)的《絕命詩》說昆侖派二指妳(指胡誌庭)和王五,因為妳們都是昆侖派。”在這裏順著唐代俠客的傳說來看,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據說梁啟超不認識胡琦,只知道譚嗣同有壹個密友王武。另外,為了讓自己的老師形象更高,他配得上康有為這個名字。在蔡尚思編著的《譚嗣同全集》中,譚訓聰在註釋中換了壹種說法:“胡立臣、羅晟二仆,《獄中墻上詩》指二仆,蓋昆侖奴之名”。評論者作此表述,似乎可以從譚嗣同入獄和與仆從的書信中得到佐證,如“汝充滿忠愛,難能可貴”。
近年來,對於“兩個昆侖山”的解釋,有人稱其壹,即譚嗣同本人。這大概是因為詩中有“去留”二字,解釋為“去留壹生”。比如馮友蘭在《論譚嗣同的兩篇中國哲學史論文》中,把“兩個昆侖山”解釋為“康有為和他(譚嗣同)各有去留之誌”。皮的《唐與自衛軍》也說“譚嗣同很可能指的是自己”,作者硬說另壹個“昆侖”是唐。”因為兩人都有些尷尬,在此之前,譚曾經把唐叫到了北京;譚的亡命詩,往往把人才視為昆侖英雄,寄托無限信任。”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的重要人物。他是刑場上性格剛烈的英雄。他思想奔放,文章寫得極好,武藝也很好。這樣壹個文武雙全的全才,他寫的昆侖客,自然不是等閑之輩。譚嗣同有許多良師益友,將在這場風波中相遇的廣袤中國,“看起來就像是山脊那邊的壹座山峰。”所以他在去世前夕所指的“兩座昆侖山”是來自後來者和幸存者的猜測,當然也有不同的說法。但誰能合理準確地解剖譚嗣同此刻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