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有用嗎?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有用嗎?

《黃帝內經》事實上現在是兩本書,壹本《素問》,壹本《靈樞》。您真的有興趣的話,建議買《黃帝內經素問校釋》《靈樞經校釋》,以上兩本都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

所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實際上也只是《傷寒論》諸多傳本中的壹種,裏面的內容有壹部分並非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也是兩本書,《傷寒論》《金匱要略》,建議買《傷寒論譯釋》(陳亦人主編)、《金匱要略譯釋》(李克光主編),以上兩書為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草綱目》就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金陵版”,不需要翻譯。

以上五本書都有最新印刷出版,可以買到。

《黃帝內經素問》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第壹版,俗稱梅花本,最佳。

《靈樞經》也是人衛的梅花本最佳。均由劉衡如先生校勘,精選版本,質量最佳。

關於《內經》的成書,現在學術界能夠肯定的是,其中除“七篇大論”成書較晚(應不晚於南北朝)以外,其它各篇應是自戰國至西漢末年逐漸完成的,作者應不止壹人。它的結集成書至遲在漢元帝前。(班固《藝文誌》襲劉向《七略》稱“黃帝內經十八卷”,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內經》,但其總體的文字應不會相差太多)。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輯錄《內經》最早的文獻是晉朝皇甫謐編著的《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壹書。在《甲乙經》序中,他說:“按《七略》、《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

《內經》由《素問》與《靈樞》兩個部分組成,這壹記錄雖不見於班固《藝文誌》,但張仲景的《傷寒論序》中也曾提及。

《素問》。《素問》我們知道的有兩個本子,最早的是齊梁間全元起的《素問訓解》,已失傳,現有段逸山先生《〈素問〉全元起本研究與輯復》壹書可了解。

今本《素問》實由唐代道士王冰整理編輯,王冰版的《素問》,後經北宋林億等重新校整後,稱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即為我們現在普遍見的本子。

《靈樞》。北宋林億校正醫書時,《靈樞》已散失。北宋時高麗國獻書,高麗國希望以《靈樞經》換取中國的《資治通鑒》,《靈樞》又重新傳回中國,但此版本由

於北宋末年戰亂,已散失。南宋紹興乙亥史崧校定家藏本的《靈樞》九卷,增廣為二十四卷,刊行於世,即為現代流傳的版本。

另壹部有關於《內經》的書是學者不可不知道的,那就是《太素》。唐高宗乾封元年至弘道元年之間,著名醫家楊上善奉敕類編並註釋《靈樞》、《素問》,撰為《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此本林億校書時尚在,約在靖康難中散失。據《宋史·藝文誌》及南宋《中興館閣書目》、王應麟《玉海》所載,原三十卷之巨的《太素》,在當時已僅存三卷。

所幸鑒真東渡之時曾將此書帶去日本,日本醫界遞相傳抄,然而至元代至元年間而此學中斷,各家抄本也逐漸散佚。至光格天皇天明八年(即公元1788年),始有福井榕亭發現並抄得仁和寺所藏古抄卷子本《太素》殘卷數卷,1830年小島學古遣書手赴仁和寺重抄《太素》,得全書三十卷中的二十三卷。

此二十三卷版本最初僅在日本學者之間傳抄,到十九世紀末葉,先有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員楊守敬攜歸,繼有黃以周、柯逢時等分別以重價從日本購得。此二十三卷本有袁昶、蕭延平校訂版本,分別稱為通隱堂刻本和蘭陵堂刻本。

1918年,在日本又相繼發現古抄本《太素》卷十六、卷二十壹及卷二十二、(十二刺)二篇。至此,仁和寺古抄卷子本《太素》被發現者***二十五卷(其中某些卷不全),並於1910年、1952年,兩度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此後長期深藏秘府,世人罕睹其貌,直至1971年日本盛文堂漢方醫書頒布會才刊刻此二十五卷本《黃帝內經太素》。

1981年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更將仁和寺原抄二十五卷本《太素》影印出版,這是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接近楊上善《太素》原本的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