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教版初二《勞山道士》課文,有急用!

人教版初二《勞山道士》課文,有急用!

《曹劌論戰》、《勞山道士》

二.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正確地翻譯課文。

2、了解《左傳》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4、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故事情節,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曹劌論戰》

壹、作家作品:

1、作者:左丘明,任魯國左史官,德才兼備。他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

2、《左傳》簡介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壹部編年體史書。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具有壹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文字優美,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後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義的。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壹般人難以讀懂,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壹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左傳》節文的標題,都是後人加的。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

二、寫作背景:

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課前熱身:

guì jiàn bǐ bó fú shì

曹劌 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 犧牲玉帛 小信未孚 登軾而望之

zhé fú mǐ fú biàn

吾視其轍亂 夫戰 望其旗靡 弗敢專也 小惠未徧

四、朗讀課文,掌握重點詞語,翻譯課文:

1、古今異義: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古:參與。 今:隔開,不連接。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今:輕視,看不起。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放棄或損害壹方的利益;或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

(4)忠之屬也—— 古: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忠誠。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古:案件。今:監禁罪犯的地方。

古:實情。 今:感情。

(6)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古:第二次; 今:又壹次。

2、壹詞多義:

(1)故—— ①公問其故:原因、緣故;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2)於—— ①戰於長勺:在;②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3)以—— ①何以戰:憑借,依靠;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按照、根據。

(4)從—— ①民弗從也:聽從;②戰則請從:跟隨。

3、重點句子:

(1)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麽”和“……不是什麽”。

例如:夫戰,勇氣也。——譯:作戰,是靠勇氣的。

(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例如:必以分人——譯:壹定把(它)分給別人。

可以壹戰——譯:可以憑借(這壹點)去打壹仗了。

(3)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賓語前置)—— 譯:您憑什麽作戰呢?

戰於長勺。(狀語後置)—— 譯:在長勺交戰。

4、翻譯課文。

五、賞析課文:

1、層次結構

壹部分(1)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二部分(2)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

三部分(3)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2、學習第壹段:

(1)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位卑未敢忘憂國”。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麽樣的品質?

明確: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3)“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4)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如何回答的?為什麽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壹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註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3、學習第二段:

(1)反戰的時機選在什麽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2)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4、學習第三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壹層說明為什麽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壹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

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5、文中講了哪些具體的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明確:課題的中心是“論戰”,文中緊扣“論戰”來寫。曹劌論戰前的政治準備和作戰中的戰術以及總結勝利原因詳寫。從這些言論中表現了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詳寫。對無助於表現曹劌性格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實力、戰鬥場面和戰後處理壹概不寫。而壹些與“論戰”有關的事,也只是壹筆帶過,使文章能銜接就可以了。

六、主旨:

本文記敘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以曹劌對戰爭的論述貫穿全文,闡述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采取戰略上取信於民,戰術上後發制人的原則,表現了曹劌的政治卓見和非凡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