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很早就認識並利用地耳了,在南朝齊梁時期,名醫陶弘景已經以“地耳”之名將其收載入《名醫別錄》。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地耳的記錄。最先是作藥用,後來入食。歷代本草、醫典、野菜譜、地方誌等古籍中,均有關於地耳分布、入藥、食用、采集等方面的記述。宋代著名詩人、山谷道人黃庭堅曾寫過《綠菜贊》等詩篇來贊美它。南宋朱弁有“‘地菜’方為九夏珍”的詩句。其烹調方法,見於古代的,首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 “將米,(即地耳)細揀淘凈,煮半爛,用雞湯、火腿湯煨”。晚清薛寶辰的《素食說略》很有創見:“取細如小米粒者,以水發開,瀝去水,以高湯煨之,甚清腴。余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間白,既可口,亦美觀也”。地耳曾作貢品,充作禦膳。宣統皇帝的菜單上,其中就有壹道菜叫“鴨丁溜葛仙米”。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中就有記述。真可謂山蔬野菜賽珍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