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夏九州究竟指哪九州?又是怎麽來的?

華夏九州究竟指哪九州?又是怎麽來的?

《左傳》中說:「 ”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壹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 ”夏”,「 ”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 ”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 ”夏”當作族名,把「 ”華”當作國名。「 ”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 ”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壹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壹,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壹個國家的代表。還有壹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壹頁。夏朝從壹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 ”夏”就有了「 ”中國”的意思,「 ”夏人”也就成了「 ”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 ”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 ”華”,「 ”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壹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 ”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所謂「 ”九州”也是戰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镈鐘:「 ”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 ”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壹般來說九州是指: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壹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壹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壹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壹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壹些地方)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博學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論有「 ”五德始終說”和「 ”大九洲說”。原著已經失傳,僅在《史記》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論的簡要記載。 他先羅列了中國九州(即大禹設定的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產差別、禽獸異類等可以獲得驗證的事物。然後推論:既然中國的九州各不相同,那麽中國以外還有小九州,都為小海所環繞,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 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為大海所環繞,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分八十壹州,中國只是八十壹州中的壹個州,名為「 ”赤縣神州 壹、「 ”中國”壹詞之本義考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 ”中國”。「 ”中國”壹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壹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 ”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 ”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 ”中國”自居?縵時叭私?⒌謀蔽鶴猿啤爸泄?保?銑?兇鰲暗閡摹保歡?焙鶴褰?⒌哪銑?淙磺ɡ肓酥性?砸浴爸泄?弊躍櫻?票背?八髀病薄⒈蔽何?拔郝病薄S秩繚謁未?捎氡彼巍⒔鷯肽纖偽舜碩甲猿啤爸泄?保?壹ゲ懷腥隙苑絞恰爸泄?薄? 二、「 ”中國”壹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 ”中國”壹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壹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 ”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 ”中國”了,「 ”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 ”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 ”中國”,「 ”中國”壹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 ”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 ”中國”壹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壹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壹個王朝或政權曾以「 ”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 ”中國”)。至此,「 ”中國”壹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和國,又將「 ”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 ”中國”壹詞別名考 「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 ”華夏”外,還有「 ”中華”、「 ”九州”、「 ”四海”、「 ”神州”等稱呼。「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壹帶,《三國誌》裴註中最早出現了「 ”中華”壹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 ”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 ”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 ”中華”與「 ”外國”對舉。所以,「 ”中國”也簡稱「 ”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 ”華僑”。 「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壹,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 ”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 ”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 ”九州”的範圍。所以「 ”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壹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 ”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 ”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壹州,叫「 ”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 ”神州”只占天下八十壹分之壹。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壹種假說,但「 ”神州”之名壹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 ”中國”名稱考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 ”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 ”絲綢”的「 ”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 ”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