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麽要送禮(1)
如果壹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全不參與禮物的社交活動,那麽他的生活可能無法正常進行,他的社會交往活動將很難展開。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傳統上很註重禮尚往來。“仁、義、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比較經典、比較輝煌的壹頁。送禮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禮物”壹詞由“禮”和“物”兩個字組成。在我國的漢字中,“禮”的本意原是“敬神”,到後來才演變成人們的壹種行為規範。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犧牲)奉獻於神靈。也許從那時起,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物質的成分,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即禮物。“物”的意思是物質的東西。值得註意的是,從詞源上講,這個漢語詞暗示了禮物(gift)不只是物質的禮品(present),它承載著文化的規則(禮節)並牽涉儀式。所以,無禮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禮物。在古代,禮物可以是金銀,《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之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寶劍贈英雄”更是我國的千古佳話;還可以是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義的動物,《三國演義》中關羽座下的“赤兔馬”、劉備騎乘的“的盧”,就分別承蒙曹操、劉表所贈。衣物、珠寶、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禮物;在古代,人也被作為壹種特殊的禮物。古代美女西施被範蠡當做禮物獻與吳王夫差,王允在施用連環計時,將貂禪當做禮物送給董卓。在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之間互贈奴隸更是極其平常的事。關於禮物的起源,有人說它最初來源於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並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征服者服從和乞求庇護。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就是壹種商業性質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送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從考古發現來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壹萬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到了六七千年前,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農業生產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穩定的生活。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使得我們的祖先按血緣關系,以壹個或數個家族定居在壹起,***同開發某壹片土地。人們***同生活在壹起,不可能不產生矛盾。於是,大約從三四千年前的商周開始,我們的祖先開始制定了壹系列不成文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到了西周時期又演變成了社會***同遵守的“禮”。到了孔子時代,在“仁、義、禮、智、信”中,“禮”在儒家思想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往後,禮的“儀式”意義又逐漸演變成了禮的“實質”意義。於是,在壹些大的慶典活動中,如婚喪嫁娶、生子滿月、喬遷升官,等等,送禮成了必不可少的壹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