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風水名師有那些?
在南朝劉宋期間,有個風水名師看見詢伯玉家的祖墳,就對伯玉的父親說:“妳家當出顯貴,但恐怕不會長久。”,伯玉聽說此事,說:“朝聞道,暮死可矣。”後來,伯玉輔助蕭道成成就了帝業,但後來就被齊武帝誅殺。 到了唐代,相地知識逐漸科學化,風水活動亦日趨繁盛。據《通典》卷138援引《開元禮》記載,唐代不論是官人還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蔔宅兆”、“蔔葬日”,這成為壹種很普遍的習俗。 唐初,徐績請人蔔葬,占辭說:“朱雀和鳴,子孫盛隆。”但風水師張景藏卻不以為然,認為“所占者,過也。此所謂朱雀悲哀,棺中見灰。”後來徐敬業在揚州反叛,武則天大怒,派人撬開了徐績的墳墓,焚屍為灰,應驗了張景藏的斷言。 武則天當政時,侍中郝處俊因為曾經極力反對高宗讓位武則天,而受到武則天的冷落。郝處俊死後,有風水師經過郝的墓地,說:“葬壓龍角,其棺必斫。”後來,郝處俊的孫子犯了罪,禍連九族,郝處俊的墳墓被掘。 據《摭遺》,唐玄宗獵於溫泉之野,鶻飛兔走,禦駟急弛,只有白雲先生張約的快馬能跟得上玄宗。到了壹個山頭,看見壹座新墳,張約審視良久,玄宗問看到了什麽,張約說:“葬失其地,安龍頭,枕龍角,不三年,自消鑠。”此時旁邊有樵夫,玄宗便問是何人葬於此地,樵夫說是山下崔巽家。玄宗和張約來到崔家,對崔巽之子說:“山上的新墳,不是吉地!”崔巽之子說:“父親臨終前曾說過,安龍頭,枕龍角,不三年,皇上至。”玄宗聽了很是驚嘆。張約則自嘆技不如崔巽,後來回到山裏修行去了,玄宗則下昭免去了崔家的終身徭役。 唐代設有司天監,監裏的官員都精通風水之術。風水宗師楊筠松就曾在司天監任過職。 五代時的錢鋶曾任唐末鎮海軍節度使,在蘇南和浙江壹帶形成割據勢力,以後又建立了吳越政權。當時他準備修光牙城。大公府有個風水師前來遊說:“王若改舊城為新城,國家的命運只有100年,但如果填築西湖而修城,國家就會有壹千年的命運。”錢鋶不相信風水,因此也就很不客氣地回答:“我只想改舊為新,國運能有100年,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後來吳越國果真只存在了99年。 舉報補充回答: 曾文迪 朝代:唐 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西元九壹五――九二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 朝代:唐 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司馬頭陀 朝代:唐 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雲:(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臺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誌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今通 朝代:南唐 名溥,賜號(紫霞),宜春(江西廬陵道)人,南唐時為國師,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目講師 朝代:明(元) 沈氏玄空字載:(目講為陳友諒部將張定邊)。世傳有《目講金口訣》、《平地元言》。友諒兵敗,遂出家為僧,本為宜興儲氏之子。 無著禪師 朝代:元 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晉江縣),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讀書,既取科名,因天下洶洶,遂無仕誌,暢遊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廬,遇壹道者傳兵法、陣圖、六甲、入門之書,輿青囊、理氣等書,其師卒,適英雄四起,禪師以所學試用,不料所從非人,幾遭厄難,遂變姓名,遁入空門,自思(既際其時,不能顯名於天下,此身終無歸著),因自號(無著)。後遍證古今名墓,考驗人家休咎,不數年而通神理,曆三十餘年,只葬七十二穴,終老於四明無量庵。著《地理索隱》、《金口訣》、《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隱》壹書,由於傳抄本甚多,故內容、名稱、作者皆有大同小異。 冷謙 朝代:明 地理正宗有《歸厚錄》題(作者失名,明冷謙啟敬氏註),後被葉九升刪去,改為己註。亦有認為是蔣大鴻著。 蔣平 朝代:明. 字大鴻(亡於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遊扶桑上宮時,得無極真人所授。無極真人,號中陽子,真正姓名不詳。大鴻自謂“僕之得傳,有訣無書”、“天侓有禁,不得妄傳,茍非忠信廉潔之人,未許傳與壹二。 著有《地理辨正註》、《水龍經》五卷、《八極神樞註》壹卷、《歸厚錄》、《玉函真義》又名《天元歌》、《古鏡歌》、《醒心歌》。授徒張仲馨、駱士鵬、呂相烈、姜垚、胡泰徵、畢世持等。 其門人薑垚(會稽人,字汝臬,號堯章,著《從師隨筆》、《青囊奧語註》、《平砂玉尺辨偽歌》、張仲馨(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人,孝廉)、駱士鵬(今江蘇丹徒縣人,考廉)、呂相烈(山陰人,文學,因求蔣大鴻為蔔母墳,而與蔣定交,其再從叔呂師濂,弟洪烈亦從之。)、武陵胡泰徵、畢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濟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鏡歌》、《天元五歌》、《天元餘義》等書。朱之翰考華亭縣誌,謂《歸厚錄》乃蔣大鴻所著。 馬泰青 朝代:清 安徽桐城人,名清鶚。道光丁未於京師遇李振宇(樂亭人),執弟子禮,得玄空真傳。著《三元地理辨惑》問答壹百則。內中有《地理十不葬》堪為地師箴規,自號《灑灑落落布衣》。 沈紹勳 朝代:清 浙江錢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歲而孤,十三歲杭州城被賊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賊執,後得英將華爾拯救,待之甚厚,收為養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歲,與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餘姚人)之江蘇無錫訪章仲山後裔,居數月,不肯輕汧泄壹字,許以重金,得借觀仲仙所著《宅斷》,盡壹日夜之力,與胡伯安抄竣,窮年苦思終不得解,後研易始豁然貫通。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門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學四種》、《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兒錄》、《說卦錄要》、《周易說餘》、《錢塘沈氏數典錄》、《錢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牘》、《自得齋雜著》、《泰西操法》、《地雷圖說》、。子祖孫著《周易孟氏學補遺》、《周易孟工學補遣》、《孟氏易學授考》。 章仲山 朝代:清 玄空六大派之無常派著名宗師,名甫,江蘇無錫人,號‘無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玄空秘旨註》,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闡義》、《陰陽二宅錄驗》等書。生卒年月不詳,待考。 曾正平 朝代:清末 字廣聖,贛州府興國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授吳萬壽、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蘇 朝代:民國 歷代堪輿大師 秦漢: 九天玄女、赤松子、黃石公、張子房、樗裏子; 南北朝:太乙真人、葛玄、葛洪 、郭璞; 唐: 白鶴仙、丘延翰、司馬頭陀、楊筠松、曾求己、劉子先、廖三傳; 五代: 黃妙應、曾文遄、劉江東、廖瑀、何令通; 宋-元:陳希夷、吳克用、吳景鑾、廖金精、賴布衣、譚敦素、遊潛; 明 :目講師、焦仁山、劉基清 :蔣大鴻、鄭熊、蔣國、章仲山、朱旭輪、華湛恩、溫明遠 馬泰青、沈竹礽、沈祖緜、蕭宣、談養吾、尤惜陰。 郭璞 朝代:東晉 晉代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註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郭璞詩文本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隋書.經籍誌》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蔔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於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 郭璞是歷史上第壹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雲: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朝代:唐 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 朝代:唐 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壹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 吳景巒 朝代:宋 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於陳搏。慶曆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後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後棄仕途,修真於天門西岸,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 有記載的最強風水師是賴布衣! 秦漢:九天玄女 赤松子 黃石公 張子房 樗裏子 南北朝:太乙真人 葛玄 葛洪 郭璞 唐:白鶴仙 丘延翰 司馬頭陀 楊筠松 曾求己 劉子先 廖三傳 五代:黃妙應 曾文遄 劉江東 廖瑀 何令通 宋-元:陳希夷 吳克用 吳景鑾 廖金精 賴布衣 譚敦素 遊潛明:目講師 焦仁山 劉基 冷謙 清 :蔣大鴻 鄭熊 朱旭輪 華湛恩 溫明遠 馬泰青 明代的汪藏海 建築家。壹般搞建築的都是懂得風水的。他對風水也很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