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的組詞,具體示例如下:
信箋;便箋;箋註;花箋;素箋;紅箋;鄭箋;詩箋;箋言;箋疏;朱箋紙;箋記;表箋;箋表;肅箋;箋詠;箋述;謝箋;箋訓。
擴展資料:
1、箋的具體釋義
箋,漢語二級字,讀作箋(jiān),形聲。從竹,戔(jiān)聲。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於簡。本義指註釋,註釋的文字;還可為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以及書信的代稱。
2、箋的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廣韻》《正韻》則前切《集韻》《韻會》將先切,音湔。《說文》表識書也。《篇海》古者紀其事,以竹編次為之。《廣雅》箋,雲也。又書也。鄭康成衍毛氏詩,傳之未盡者曰箋。
在《呂忱·字林》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博物誌》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鄭康成註《毛詩》曰箋。或雲毛公嘗為北海郡守,鄭是此郡人,謙敬不敢言註,但表識其不明者耳。《玉篇》通作牋。
3、箋紙的闡述
當箋與紙連用形成“箋紙”壹詞時,它所代表的就是壹種傳統的書寫工具了。箋紙,泛指所有尺幅小巧、制作精美、有別於壹般紙張尤其是素宣、素麻等的紙張。壹般來說,這些紙張主要是文人雅士用來相互通信或者題詩吟詠的,因此箋紙也主要分為信箋和詩箋兩個大類。
4、箋紙材質演變
箋紙在我國出現的歷史實際非常久遠,甚至比目前所認為出現在唐代初期的宣紙還要早。這是因為箋紙的材質並不壹定就是宣紙,其重點在於精美的二次加工,其他如麻紙、皮紙或桑皮紙等都是可以選用的。
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壹種“五色花箋”,但是,這時候的箋紙基本只有多色箋壹種,並且也只是少數人可以使用。到了唐代,箋紙的制作和使用在文人墨客群體中大範圍盛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蜀中女詩人薛濤所作“薛濤箋”。
五代末期,箋紙上開始出現砑光手法制作的、雕印有山水花卉紋飾的箋紙,史稱“砑光小本”,這是木版水印箋紙的前身。宋代箋紙更多的是在純色的白或微黃的箋紙上,以砑光、描繪或印染的技法作出各種紋樣,但多偏程式化。
元代箋紙沒有什麽特別突出的地方,或許是雕版印刷還未發展成熟的緣故。而明清兩朝,則是相當講究箋紙制作和運用的時期。清以後,精美的手工古箋紙就很難見到。如今,古代的各種箋紙,也就成為了藏家珍愛的閣中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