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據《肅州誌.西陲紀要》載, 在祁連山中也出現過“山市蜃樓”。
(待考)所做的長詩《山市》記敘了變化莫測且有時令之分的“山市”。的確是壹位有心人,起初他看到“祁連六月堆晴雪,赤日當天凍雲結”的壯麗景色時,有人告訴他山中有山市,他還不大相信,心有懷疑:“……羲馭將開九霄紫,黯霧東近山半起,千熊萬狀頃刻間,傍人為我談山市。昔聞山市海市同,定有妖蜃藏其中,寶光踅向甘泉浴,憑虛變幻迷長空。懷疑已久末敢說,豈有光天肆妖孽。於是他決心要看個究竟。果真在三年之中的不同時間裏看到了景象各異的山市奇景。“初看山市在子醜,妖氛殺氣彌山川。往往西隅飛壹縷,先為蛇豕後鳩質。饑鳶狗,爭奔騰,麅突散復聚”。這真是壹幅活脫脫的百獸圖。而就是在百獸奔騰之中卻又“介然鐵騎從東來,髀槊腰弓莫可數,指日督從戈影回,卷風直使旌旗怒,恍聞鼙鼓萬馬嘶,猖狂鳥獸皆擒虜。”在七月間他又看到,“壹麾將士氣吞牛,四面峰圍萬重壁,野鹿在囿豕在牢,霜作刀 雨作鏑,生擒死馘無盾藏,唱凱歸來斂幹戚”的兩軍激烈搏鬥的場面。直到十月,才享受到了山市中壹片升華的景象,說:“十月使星乍西指,山市形容頓不爾。春樹煙籠有萬家,家家禾黍話桑麻。又化金城數千雉,繞成五色芙蓉花。晴地熙熙曲阿上,散作祥光歸滄蟒。別有余霞蟠結成,紫府仙人白鶴氅。東向神京拜玉尊,金盤甘露 仙掌。更喜新年叱慶雲,玉枝輪圍金柯分。自從元旦至元夕,碧落朝朝呈錦文,知是天山道帝座,紛紛瑞靄先期賀。”蒲松齡《山市》
原文
奐(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壹也,然數(shù)年恒(héng)不壹見。孫公子禹(yǔ)年
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chán)院。無何,見宮殿(diàn)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壹切烏有,惟危樓壹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壹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ǔ),樓愈(yù)高,則明漸少。數(shǔ)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àn)然縹(piāo)緲(miǎo),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壹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sì),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0課
課文理解朗讀停頓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壹/也,然/數年/恒/不壹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壹切烏有,惟/危樓/壹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壹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壹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淄博煥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之中的壹景,但是幾年也常常不出現壹次。 (有壹天)孫禹年公子跟他誌同道合的人(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壹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妳看看我,我看看妳,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近處並沒有這樣的寺院。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才明白是“山市”。
不壹會兒,(又出現了)高高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裏,竟然像壹座城市。城中有的像樓閣,有的像廳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用數以億萬計。忽然刮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
不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沒有了,只有壹座高樓,上與天接。(這座)樓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大開著;每排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壹層壹層地指著數上去,樓層越高,則明亮的部分漸漸減少了。數到第八層,(亮點)只像星星那麽小。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不能計數它的層次了。而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的靠著(欄桿),有的站立著,姿態各不相同。過了壹會兒,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壹樣;又漸漸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變得)像拳頭、像豆子(那樣大小),(再後來)就什麽也看不到了。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城市沒有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字詞解釋
1 選自張友鶴校輯《聊齋誌異》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山市: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
3 奐山 :山名,在今山東淄(zī)博市境內。舊時淄川縣有渙山,也寫作煥山。
4 邑:縣。這裏指清代淄川縣,今屬淄博市。
5 孫公子禹年 :對孫禹年的尊稱。公子,舊時用來稱呼豪門貴族子弟。
6 然數年恒不壹見 :但是經常是多年不出現壹次。恒,經常。 然,但是。數年,許多年 。見,同“現”出現。
7 同人:同業的人,誌同道合的人。
8 飲:喝酒。
9 青冥 :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顏色。冥,形容天高遠無窮的樣子。
10 相顧 :妳看看我,我看看妳。
11 念:心裏想。
12 近中:近處。
13 禪院 :寺院。禪:佛教用語,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14 無何 :不久,不壹會兒。
15 碧瓦飛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翹起的屋檐 飛甍:飛檐。甍,屋檐。兩端翹起的房檐。
16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7 未幾 :不久,不壹會兒。與前邊的“無何”含義相同。
18 高垣睥(pi)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墻。高垣,高墻。睥睨,又寫做“埤堄”。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
19 連亙 :連綿不斷。
20 居然城郭矣 :竟然像壹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21 中有樓若者 :其中有像樓閣的。······若者,像······的。
22 堂若者 :有像廳堂的。堂,廳堂。
23 坊若者 :有像牌坊的。坊,街巷、店鋪
24 歷歷在目 :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25 以:用。
26 莽莽然 :壹片迷茫的樣子,這裏形容塵土之大。莽莽,廣大。
27 依稀 :隱隱約約。
28 既而:不久,不壹會兒。
29 壹切烏有:這個詞用來形容什麽都沒有,或者也可以用來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無幾。現指,所有的(景象)都沒有了。烏有,虛幻,不存在。烏(通假字):同“無”沒有
30 危樓 :高樓。危,高。
31 直接:壹直連接。
32 霄漢 :雲霄和天河。
33 窗扉 :窗戶。
34 皆:都。
35 洞開 :敞開著
36 壹行:壹排
37 層層指數:壹層壹層地指著數
38 裁如星點 :才像星星那麽小。裁(通假字),通“才”只,僅僅。
39 黯然縹緲 :昏暗得看不分明。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40 而:連詞,表並列。
41 往來屑屑 :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42 或:有的。
43 憑 :靠著。
44 不壹狀 :姿態不壹。
45 逾時:過了壹會。逾,過了。
46 舍:平房
47 倏忽:突然。
48 遂:終於。
49 人煙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鋪。
50 孤 :孤零零。
51 聳 :聳立。
52 驚疑 :驚奇,疑惑。
53 碧 :青綠色。
54 然:但是。
55 數:幾。
56 明(出自文中“則明愈小”):光亮。
57 行(出自文中“又聞有早行者”):趕路 。 (另壹說行也為走的意思)
58 與世無別: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麽區別。
59 風定天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
60 孤塔聳起:意思是孤零零的壹座塔聳立起來。
61 直接霄漢: 古意: 無限接近於天河,形容山高。 今意: 直直的插入雲霄與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62 肆:店鋪
63 市:集市
64 故:所以
65 名:命名
66 者:......的人
67 其:代樓
68 黯然縹緲: 昏暗的看不明白
通假字
裁如星點:裁通“才”,僅僅,只有,剛剛。
壹切烏有:以前烏通“無”,沒有。以前的教科書上為通假字,現在不是通假字。現在譯為“沒” 烏有:沒有
既而風定天清:以前清通“晴”,晴朗。以前的教科書上為通假字,現在不是通假字。現在譯為“幹凈” 天清:天變幹凈了。
詞類活用
故又名“鬼市”雲 (名:叫,稱。名詞用作動詞)。
窗扉皆洞開(洞:像洞壹樣,名詞作狀語)。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詞作狀語依次譯為:其中有像樓臺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巷的)。
古今異義
恒:
古義:經常。
今義:永久。
顧:
古義:看。
今義:註意。
悟:
古義:明白。
今義:了解。
始:
古義:才。
今義:開始。
危樓:
古義:高樓。危,高聳。
今義:危險的樓。
直接:
古義:壹直連接到。
今義: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或:
古義:有的人。
今義:或者。
睥睨:
古義:城上的矮墻。
今義:眼睛斜著向旁邊看,形容傲慢的樣子。
居然:
古義:竟然。
今義: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編輯本段壹詞多義
然:
(原文:然數年恒不壹見)連詞,但是,然而(表轉折)。
(原文:塵氣莽莽然)助詞,……的樣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詞,副詞後綴。
數:
(原文:見宮殿數十所)量詞,幾,幾個。
(原文: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動詞,計數。(原文:然數年恒不壹見)多。
危:
(原文:惟危樓壹座)形容詞,高。
者:
(原文:又聞有早行者)……的人。
(原文: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像……的。
無何
不久,壹會兒
沒有什麽
句子賞析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壹也,然數年恒不壹見。
起筆便寫山市奇特,為“邑八景之壹也”,且數年難得壹見。
孫公子禹(yǔ)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chán)院。
引出孫公子,壹為轉入正題,二為強調所記山市的真實性。壹變為孤塔,“青冥”點明中心。
無何,見宮殿(diàn)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二變為宮殿。“碧瓦飛甍”展現出宮殿的宏偉壯觀,有點明人看的清晰、真實。山市二字點名主題。
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裏,居然城郭矣。
三變為城郭。“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這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粗略的勾勒了壹個龐大城市的規模和輪廓。“歷歷在目”再現了山市的清晰。“以億萬計”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顯示出城市繁榮的景象。由陰而晴。
既而風定天清,壹切烏有,惟危樓壹座,直接霄(xiāo)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壹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由陰而晴。四周變為危樓。”直接霄(xiāo)漢”突出樓高大、聳立的情狀。
層層指數(shǔ),樓愈(yù)高,則明漸少。數(shǔ)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àn)然縹緲(piāo)(miǎo),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壹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
“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謝樓上人的活動、風姿和神態,形象生動,使讀者似乎觸摸到“山市”裏的人情風俗氣息。樓的變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無。此處筆觸細致入微,令人叫絕。“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寫歡迎的消失,描繪了為樓的變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無窮。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sì),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末尾補敘,再寫山市的多姿。“又聞”側面證明“山市”之實有。
近義詞
無何:不久,不壹會兒。
未幾:很快,過了壹會,不久。
既而:過了壹會兒,不久。
逾時:過了壹會兒。
相關成語
歷歷在目: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直接霄漢:直與上天相接。
文言句式
壹、判斷句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壹也(用“......也”表示判斷)。
始悟為山市(用“為”表示判斷)
二、省略句
與同人飲(於)樓上,(他們)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孤塔)高插青冥,(他們)相顧驚疑,(他們)念近中無此禪院。(省略介詞“於”,“他們”和“孤塔”)。
三、倒裝句
惟危樓壹座(壹座危樓,定語後置)。
見宮殿數十所(數十所宮殿,定語後置)。
作品賞析
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1.初生階段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壹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壹切都如同親見。
2.發展階段
先總寫壹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後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壹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3.高潮階段
因“風定天清,壹切烏有”,只剩下壹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壹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觀賞的興趣。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結尾壹段寫山上的“鬼市”,這是補筆,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象。
時間的變化: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景致的變化:孤塔——宮殿——城郭——危樓——消失
4.消退階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結束。作者的最後壹句話和第壹句話相呼應,給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題思想
《聊齋誌異》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壹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1、懸念起筆
本文開篇就點明“奐山山市,邑八景之壹也”。引起讀者極大興趣,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可是作者筆鋒壹轉“然數年恒不壹見”,又給山市增添了壹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2、融情入景
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壹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壹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壹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壹景物,每壹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松、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壹見的山市奇觀。
3、詳略得當
例如文中寫城郭,僅僅是“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的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粗線條勾勒了城市的規模和輪廓,對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具體事物,壹概不做細描,只以“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們雖不知其詳細,卻能夠產生無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麽的繁榮。緊接著,作者對“危樓”的描述卻是實寫、細寫。作者不僅摹寫出樓的高大、雄偉以及它簡明的結構,並且運用富有表現力的筆墨,寫出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和神韻。如果說,前面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麽後面則是以細、實、詳的筆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壹樓壹景,壹人壹態,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只是看到了“山市”裏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4、動靜互變。
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著力捕捉山市的每壹次變化,在短短的壹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