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說明文 :紙的用途 急求!!!!!!!!!

說明文 :紙的用途 急求!!!!!!!!!

紙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工具,紙使得人們更加方便的傳達知識,下面是我對紙的壹些調查。

首先,紙的由來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使用的紙的發明至今不過2000年,而人類的文明史卻更長得多。我們之所以能知道那段遙遠的歷史,還真得感謝在真正的紙發明之前,人類所發明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紙”,感謝我們的先人為之作出的努力。

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珍藏著壹件從秘魯出土的古代文物“基普”。如果妳有幸看到這件稀世之珍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它只是壹些打上好些繩結的爛繩子。原來,基普是古代印第安人用來記事的。

在世界各民族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有過這種結繩記事方法。我國古籍《易·系辭》中寫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的人是靠在繩子上打結來處理問題的,後來的聖人才用在紙上書寫來代替它。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幹,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卷起來。現在有時稱壹部書為壹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壹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壹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臥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壹。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壹種非纖維類原料制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麽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

紙是如何被造出來的呢?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制造出來的壹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采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蔡倫造出了紙,隨著歷史的的發展和演變,值得用途、種類、特征越來越多了。我來介紹幾種。

有人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好的話頂下,看在我辛辛苦苦打的份上頂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