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來源多個 主要祖先有二
康姓有好幾個來源,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支:壹支是周武王之少弟康叔之後,壹支則來自漢朝時臣服於中國的西域康居國。換言之,後世的康姓人士之中,有的是姬姓的漢族後裔,有的則混有外來血統。
周武王同母幼弟
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在武王得天下而大行封建之時,最初被封在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周武王死後,年輕的成王嗣位,由周公旦輔政,殷紂的後裔武庚認為有機可乘,就起而反叛,想要奪回原來屬於他們的江山,幸虧被周公所討平。周公旦最後的決定,是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君,地位比以前更加的崇高。後來,康叔果然不負周公的重望,把過去那些壹直蠢蠢欲動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
後世康氏的源出於康叔,在歷來研究姓氏學的學者心目中,是被認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對於漢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這樣壹種記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可見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的的確確是毫無疑問的。
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遺民之後,被封於衛國,當時的衛國,是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壹帶,幅員相當廣大。而康叔得國之後,最初定都於朝歌,亦即在今河南省淇縣東北,所以,後世的康姓最早應該是成長在這裏的。後來,傳到衛文公之時,曾遷都楚丘(今河南省滑縣東);衛成公又徙於帝丘,則已渡過黃河到達了河北省濮陽縣西南的顓頊城,從上述屢次的遷都,亦不難看出康氏早期的播遷經過。
在漫長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雖然未曾稱雄稱霸,與其他諸侯壹較長短,但是,它的壽祚卻特別長,壹直到秦二世之時才被滅亡。這期間,康叔的後代繁衍成了好幾個姓氏,除了以謚為氏的康姓之外,還有以國為氏的衛姓,乃至“本自衛之公族,以非正嫡,號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當不少的。
第二支康氏的出現,則是根據《梁書康絢傳》的記載,該書指出:“漢臣西域,康居遣嗣子待詔河西,因留,其後氏焉,望出京兆、東平、會稽。”換言之,這壹支來自西域的康氏,是出現於距今大約2100年以前的大漢聲威遠播之時。當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臣服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此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日久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壹份子,跟漢族沒有絲毫分別。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指的是黃河以西的陜西、甘肅等地,換言之,這壹支外來的康氏,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壹帶。
關於康居國
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是“去長安萬二千裏”。他們跟當時的大月氏屬於同種,在漢朝初年國勢頗盛,擁有現在新疆北境以及蘇俄的中亞之地。到了晉朝之時,他們對於中國仍然十分歸順,曾經遣使入朝。唐代,這個國家仍然繼續存在,被稱為康國。因此,源自康居國的康氏,雖然不是漢族人,但仍然源遠流長,值得自傲。
康氏的分布
康叔的後裔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發展。衛國曾三次遷都,衛文公時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時又遷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後被魏所滅;後來又復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幾次遷都,使康氏的後世在更大的範圍內得以繁衍。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壹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由康居國人到中國定居的康氏,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壹帶;至晉代,因戰亂又遷到藍田(今陜西藍田),後逐漸向東南遷徙。源於北方的康氏,於唐初渡江南遷,定居於江蘇、浙江壹帶,並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繁衍昌盛,成為當地的郡望,故南方各地的康氏多出自會稽。唐代,京兆(今陜西西安)也是康氏郡望之壹;康氏還分布於今山西、山東等地。宋朝時期,又有遷至四川、福建者。明代,康氏分布更為廣泛,有遷至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者。從清代開始,閩、粵的康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氏較著名的有:三國時期的康泰,是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壹,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壹百幾十個;三國時的高僧康僧會,康居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康承訓,唐朝大將軍;康昆侖,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南宋有征戰的英雄康再遇、康堡裔、康延澤等及學者康與之。元代有書法家康裏巙;戲曲作家康進之。明代有文學家康海。近代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世稱“南海先生”,1898年進行變法維新運動,受到鎮壓後逃往國外。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康姓位於第7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