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西方文獻中,天狼星常被描述為紅色。學者們在古巴比倫楔形文泥版書中、在古希臘、羅馬時代Ptolemy(托勒密)、L.A.Seneca(塞涅卡)、M.T.Cicero(西塞羅)、Q.H.Haccus(賀拉斯)等著名人物的著作中,都曾找到這類描述。1985年W.Sehlosser和W.Bergnmma又舊話重提,宣布他們在壹部中世紀早期手稿中發現了圖爾(Tours,在今法國)的主教Gregory寫於公元6世紀的作品,其中提到的壹顆紅色星可確認為天狼星,因而斷定天狼星直到公元6世紀末仍呈紅色,此後才變白〔1〕。由此引發對天狼星顏色問題新壹輪的爭論和關註。〔2〕
按現行恒星演化理論及現今對天狼雙星的了解,其A星正位於主星序上,根本不可能在壹二千年的時間尺度上改變顏色。若天狼星果真在公元6世紀前呈紅色,理論上惟壹可能的出路是將目光轉向暗弱的天狼B星:該星為白矮星,而恒星在演化為白矮星之前會經歷紅巨星階段,這樣似乎有希望解釋古代西方關於天狼星呈紅色的記載——認為那時B星盛大的紅光掩蓋了A星。然而按現行恒星演化理論,從紅巨星演化為白矮星,即使考慮極端情況,所需時間也必然遠遠大於1 500年,故古代西方關於天狼星為紅色的記載始終無法得到圓滿解釋。
於是天文學家只能面臨如下選擇:或者對現行恒星演化理論提出懷疑,或者否定天狼星在古代呈紅色的說法。
古代西方對天狼星顏色所作描述的真實性並非完全無懈可擊:Seneca、Cicero、Flaccus等人或為哲學家,或為政論家,或為詩人,他們的天文學造詣很難獲得證實;Ptolemy雖為大天文學家,但其說在許多具體環節上仍不無提出疑問的余地。至於Gregory所記述的紅色星,不少人認為並非天狼星,而是大角(Arcturus, Boo)〔3〕,該星正是明亮的紅巨星。
而另壹方面,古代中國的天文學—星占學文獻之豐富、系統以及天象記錄之細致是眾所周知的。因此,有必要轉而向早期中國古籍中尋求證據。為了保證史料的權威性,本文將考察範圍嚴格限定於古代專業文獻之內,哲學或文藝之類的論著概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