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王村歷史

五王村歷史

壹、寫五位山西歷史名人的故事20字

A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湧現出壹批又壹批著名的人物。

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壹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狄仁傑、畢士安、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楊業;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

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傅說,古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

歷史上著 名的中興名相。出身於奴隸,治洪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

商朝至高宗武丁時,西戎為患,朝政日衰。聞傅說有賢名欲用之,然傅說出身低賤,急擢恐引貴族不滿,武丁便假托“天命”,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舉以為相”。

傅說為相後,極力輔佐武丁59年,遂使“殷國大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名相。 2、百裏奚,人稱"五羖大夫",他是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現在平陸縣南村鄉槐下村有百裏奚墓。

3、重耳(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立為晉君後,重用狐偃、趙衰等人,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戰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大敗楚軍。

旋在踐土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4、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

5、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

6、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壹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於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

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7、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裏奚子。

8、荀況(約前 313壹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9、李牧(?壹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

長於用兵。10、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

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舍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敗為勝。 11、郅都,西漢河東大陽(今平陸縣)人。

漢文帝時,原為侍從官,漢景帝時,為侍衛統領。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以敢於直諫著稱。

12、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3、衛青(?——前 106),西漢名將。

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皇後弟。初為平陽公主家奴,後為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候。

14、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後任大司馬。

15、霍光(?——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住奉車都尉。

與桑弘羊等同受遺詔,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16、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

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後以軍功為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17、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

執法嚴明,治理社會秩序而著稱。18、張敞(?——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

以治賦有方,善理社會秩序而聞名。 19、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學,善詞賦,著有《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賦》等,抒發宮中苦悶之情。

20、郭泰(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貧賤,少好學,善論談,博通古籍。

建寧二年,卒於家,四方之士千余人會葬,誌同者***刻石立碑,蔡邕為之撰文。 21、王允(137——192年),東漢末大臣。

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少有大誌,勤於習誦經詩,朝夕不忘馳射。

獻帝即位,任太仆,遷尚書令、司徒。後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

22、貂蟬,東漢並州郡(今忻州)人,23、呂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稱,善弓箭,號為“飛將”。24、關羽(?—— 219),三國時期劉備部將。

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被曹操拜為偏將軍,封漢壽亭候。劉備為漢中王,任他為前將軍。

25、張遼(165—— 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五大名將之壹。

任中郎將,賜爵關內候。26、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

三國時曹操翦除割據勢力、統壹北方的的五大名將之壹。 27、賈逵(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東漢、三國之際政治家、軍事家,壹生忠於曹魏。

二、周村發展歷史作文

周村,我的家鄉,它養育了我,我美好的記憶在這裏留下的也最多,我愛我的家鄉。今年是周村開埠100周年,作為壹個周村人,真為之驕傲!

周村,號稱“天下第壹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漁獵開墾,繁衍生息了;我國封建帝國,周村壹直是商業名城;近代,周村是革命要地,同時這裏的經濟發展迅速,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壹套播出的《大染坊》就是講述的周村的繁榮經濟。

周村是古老而又新興的商貿名城。自古商業發達,明末清初周村就以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魯中工商業的重鎮,開始走向繁榮,成為遠近聞名的“旱碼頭”,被人們譽為“金周村”。清乾隆帝到周村來觀元宵燈會禦賜周村為“天下第壹村”。1904年,與濟南、濰坊同時被辟為商埠。

而早在春秋戰國,周村就已經有了家庭手工絲織作坊,成為“桑滿園、戶養蠶,機聲不斷、家織綢緞”的著名絲綢產地,是遠近聞名的“絲綢之鄉”,同時,也成為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壹。目前,全區已形成了蠶繭、繅絲、絲織、印染、絲綢原料、絲綢機械、絲綢服裝、科研、教學等完整的行業體系。全區年生產絲綢2000多萬米,占全省絲綢行業的三分之壹呢!怎麽樣?厲害吧!

這只是過去的繁榮景象。而近幾年來,周村區以專業市場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紡織大世界、沙發及沙發材料等較大型專業批發市場。九六年全區集貿市場成交額達到54.7億元,其中紡織大世界達到32.3億元,位居全國“雙百強”大型專業市場第19位。而且,周村的招商引資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周村區是山東省的紡織工業基地。紡織行業已經形成了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紡織機械、服裝設計、生產、經營非常完整的產、學、研、貿壹條龍體系。全區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居全省領先地位,擁有壹批國外引進的先進生產流水線, 其中,具有八十年代末國際先進生產水平的劍桿織機300臺,噴水織機200臺。

周村區有壹批傳統名牌產品響譽全國。如300年生產歷史的周村大酥燒餅、有500多年歷史的王村食醋、黃酒,300多年生產歷史的銅響樂器。鳳陽牌沙發是全國家具行業的名優產品,曾獲全國最高質量獎。 蘭雁牌牛仔服裝、北方牌、美亞達牌系列家具等十幾種產品都成為了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名牌產品。

其實,這才說了家鄉在經濟成績上的壹小部分,還有很多很多的“美”,如地理位置優越、古文化悠久、民間藝術、古代廟宇等等。可是,如今的周村還比不上許多城市,周村是我們的家鄉,我們有義務將周村建設成為壹個美麗、富饒的現代化城市。朋友,妳說對嗎?

那麽接下來,作為中學生,就要好好學習,為周村的未來獻計獻策,投身其中。那麽就將周村的未來作為自己的未來,以回報周村的養育之恩吧!

周村古鎮旱碼頭原名周村古商城,素有“天下第壹村”之稱,位於山東省中部,屬山東省淄博市轄區之壹。

早在明末清初,周村作為商業名鎮,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成為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壹。1904年5月19日(清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 *** 批準開辟為商埠,使得周村商業更加繁榮。

周村旱碼頭主要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街組成,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50000余平方米,古鎮內古跡眾多、店鋪林立、街區縱橫,建築風格迥異,為山東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中國古建築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名單,並作為山東省“文化歷史與民俗”旅遊區的開發重點被列入“山東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是以體現魯中商業文化精髓為主要內容的全省重點民俗旅遊項目,是我國江北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商業街區,體現了渾厚的古商業文化。

三、吉首地區歷史最有名的古鎮是

秦漢酉陽城舊址王村古鎮王村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是湘西著名古鎮,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五代十國時,彭氏土司小王朝廷建於此,故名“王村”。

是猛洞河風景區的南大門,鐵路、公路、水運交通都很方便,王村依山傍水而建,老式民居翹角飛檐,景觀獨特,鎮上既有青石板嵌成的五裏長街,青磚砌成的古城墻,又有中華基督教協會福音堂臨水而建的土家吊腳樓,南臨酉水,西靠秀麗的群山,北有獨特的石林,東側對面山上還有西漢古墓群,著名電影《芙蓉鎮》曾在這裏拍攝,該鎮也因此得名“芙蓉鎮”。古為湘西四大名鎮之壹。

早在秦汗時期,既為酉陽縣治,直至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土司彭福石遷都老司城,王村以前為土司古都。王村水運發達,上通黔川,下達鄂瀘,故有“楚蜀通津”之譽。

王村古鎮古樸雅致、獨具壹格。那青石板鋪就的五裏長街,那依山傍街而立的土家民宅,叫人壹見鐘情,加之那純樸的民風及濃郁的土家風情,就更讓人留戀往返。

著名導演謝晉等在王村拍攝了電影《芙蓉鎮》,使王村熾聲中外。遊人在這裏不僅可以領略到土家古鎮的風光風情及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的風采,還可以觀賞《芙蓉鎮》的拍攝現場,品嘗《芙蓉鎮》中那香噴噴的米豆腐。

王村鎮旅遊資源以山,水,瀑,古街,古建築為主要特色。境內有神奇險秀的猛洞河,有鱗次櫛比的土家吊腳樓群,有曲折迂回的五裏五裏青石板街,有刻古銘史的千年銅術,還有“天下第壹漂”及平湖遊等旅遊項目。

其附近還有“瀑布驚雷”,“平橋晚眺”,“澄潭映月”,“松林晴雨”,“龍洞煙雨”,“天生石指”,“梧桐夜雨”,“楚蜀通津”等八幅迷人的風景。十六夜,2009-08-2509:02:38邊城茶峒邊城——茶峒地處渝、湘、黔三省交界,的確是名副其實的邊城,可“茶峒”更名為“邊城”大概還是因為沈從文先生當年《邊城》故事的緣由吧。

眼前,就是那個少年時因文字故事明明隱隱在心的邊城。歲月的雲煙氤氳之中,細想那些世事裏命運的不測,那些歷練下看似必然的定數,當那些感情的千絲萬縷彌漫開來的時候總讓人生出清晰的感傷和淡淡的憂郁。

而那個翠翠的故事,總淒清得不忍揣測,那樣的結局依然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有著月下唱情歌民風的邊城古鎮,如今早已不似想象裏的清新純樸,往來的交通已經有著平整的道路和橋梁,那些從前商旅渡口的熱鬧早已經留在了逝去的時光裏。

壹條街道,與路過的許多的山區小鎮並無什麽差別,而翠翠已經被開發成壹座收費的旅遊小島,那潔白的雕塑木納地矗立在對岸,當地人的招攬生意卻讓心裏遺留的舊調牽掛驟然變味,沒有了去泛舟遊覽的興致。十六夜,2009-08-2509:05:44裏耶古鎮壹條鋪滿青石板的石板路通向過去,紅漆褪盡的吊腳樓,壹級級長滿青苔的石臺階,以及那古老而神秘的秦簡,石墓,像壹冊彌漫古典的線裝書,記錄著古鎮的變遷,興衰。

循著壹位飽經滄桑且有著銀白長須飄逸的老者指引,獨步在充滿古色古香沈澱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裏耶古鎮小巷裏,感受著歷史的滄桑,尋覓著歷史的遺跡:青磚的色澤,木制的廊柱,獨特的吊腳樓建築已在雪雨風霜侵蝕中陳舊。從遙遠的遠處飄來的打鎦子聲響以及梯瑪神歌的聲音,蕩滌在古鎮的上空,把我的思緒拉回到2000年以前的遷陵。

然而現在生活在著裏的裏耶人們,已經無法越過茫茫時空感受祖先們的生活空間,著裏的純樸,安逸,平和也絲毫顯現不出著裏2200年以前曾經是金戈鐵馬遼車那爻大戰的重要戰場。以現在的經濟和偏遠的地理位置也不敢想象著裏還藏有中國目前發現量最大的秦簡及我過最早的書信實物及最早的乘法口訣表。

時間是神秘的,它能隱匿,破壞,也能向人們敘說。“裏耶”是土家族的語言,代表“拖土”的意思,也就是土家族的先民們在這裏由漁獵轉向農業墾殖而得其名。

作為湘西四大鎮之壹,裏耶不僅戰國時期是楚秦等國相繼開發,對峙,征戰的前沿地帶,更是歷史上民族生息,雜處,繁衍之地。在18世紀時,裏耶便擁有大型的墟場,碼頭,還有勢力雄厚的大商會,聚集在這裏的大小商船就有200余艘,繁華的商業使得裏耶曾壹度有“小南京”之譽。

然而,這壹切都歸功於穿城而過的酉水河,因為它扼守著湖南入川這條水路的交通要道。放眼望去,壹條悠悠的酉水河穿過小鎮憂憂的流過,昔日水草澗邊生,船只繁華處的渡口如今已架起了裏耶大橋。

然而至今仍然有行人願意從橋小渡過。那搖船的少女仍在橋下固守著風雨,是在收獲“魚躍黃昏下”的奇妙美景?還是遙想著“長亭外,古道邊”的蜀漢秦音?抑或是在追尋著壹個夢?酉水河依然靜靜的流著,仿佛在咀嚼著小鎮千古不變的歷史傳說與歌謠!十六夜,2009-08-2509:09:40“小南京”瀘溪浦市從湖南吉首市瀘溪縣城白沙鎮沿江而上20公裏處,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鎮”之壹——浦市鎮。

浦市鎮位於該縣東南部,沅水西岸,與懷化地區辰溪縣隔江相望,全鎮面積238.68平方公裏,人口約6萬。該鎮西北山巒重疊,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勢平坦。

丘陵、平原各占份五分之二。

四、關於吳川歷史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裏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字為“土、叕”兩字合為壹字)、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壹字)、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並了中山鎮,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壹字)鎮合並了板橋鎮。

五、濟源軹城的歷史

軹城鎮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軹國,戰國時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乃“天下名都”之壹。秦置軹縣。漢代曾兩度封為侯國。唐初廢縣為鎮。清代分屬樂安鄉和玉川鄉。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初屬二區古軹國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歷史上人傑地靈,先後出軹國故城始築於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國時期壹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

據《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之壹。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壹後設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郡,並設鹽鐵官。呂後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並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歷了壹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

軹國故城總面積約32.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東西稍寬,唯南城墻微向外折。東、南兩城墻地上保留較好,發現城門遺跡各兩處。西城墻角段地上尚存70米,發現城門與水門各壹,北城墻僅東段地上尚留高1米許殘段;東城墻長1766米,寬約6—30米,高約1—8米;南城墻長1865米,寬約8—32米,高約2—9米。城垣系夯築而成,夯層厚8—11厘米,圓

形夯窩,直徑6厘米,深0.5厘米許。南城墻發現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戰國、西漢諸夯土層,城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泥溝河(古塗溝水)自西南水門入城,北折經水門穿城而過,城內西北角圪塔坡(古稱金鑾殿)為宮殿區。城中心有古軹國祖廟,北宋時為大明寺。在寺前50米處,泥溝河西岸曾發現陶窯十余座,當為制陶作坊遺址。東城墻門內有壹座邊長100米的方形高臺,就是故城高臺建築遺址。城垣內歷年陸續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鐵器、銅器等物,其中漢文帝五株錢石範、石磨盤和銅薰爐很有價值,富有時代特色。經勘查城垣內裏坊布局較規整。

故城近郊,古代遺跡甚多。城南2公裏處泗澗村有著名的戰國四大刺客之壹聶政冢祠;泗澗古墓群為古軹國貴族官吏墓葬區;城北的屯軍村為守衛古軹國的屯軍營防;城西的留養村是故城給養輜重倉儲所在地。東漢建武三年,吳漢率軍擊青犢軍於軹西,城東中王村(古名鐘公壘)為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鐘繇駐軍處,村東北尚有大冢四座,相傳為鐘繇父子墓葬。

軹國故城對研究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當時生產力水平都有重要實物價值。

六、王村鎮的歷史沿革

殷商時期,王村鎮即為姜姓諸侯國-——逄國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間為“逄陵”邑(縣)治所。

元至順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處山谷,故名王村峪。

明代中期開有店鋪,稱王村店。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為淄川縣正西鄉、西北鄉的壹部分,簡稱王村。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建制鎮,屬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沖山區。

1956年改為王村鄉,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區劃歸周村區。1982年3月恢復王村鎮。2001年3月區劃調整,彭陽鄉整建制劃入王村鎮。

七、北徐王村歷史有人知道嗎

北徐王村屬於吳橋縣,吳橋歷史也就是北徐王村歷史,村歷史壹般不立誌,問村裏老壹輩人吧,口口相傳也有很多歷史事件呢

據清康熙版《吳橋縣誌》載:“陶唐時治水分九州,邑當袞州之分”。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屬袞州。 春秋戰國時,吳橋縣地屬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置齊郡,今縣地屬齊郡。 西漢初,在今縣地置安縣、重平縣。安縣故城在今水波鄉窯廠店,重平縣故成在今鐵城鎮南三十裏。安縣屬青州平原郡,重平縣屬幽州渤海郡。 東漢時廢安縣,今縣地為 縣,屬州渤海郡;三國時為魏地,今縣地仍為 縣,屬幽州渤海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在安縣故址置東安陵縣(因區分於扶風之安陵縣,故加“東”字),後,晉室東遷,縣地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燕所屬。至北魏天賜五年(408),改東安陵縣為安陵縣,屬冀州渤海郡。 隋開皇六年(586),析東光縣之東廊城置安陵縣。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德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陵縣)置將陵縣(故址在今陵縣趙寨鎮)。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 大業二年(606),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得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隋末,河北竇建德起義,占據此地,國號“夏”,後為唐滅。 唐開德四年(621),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復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貞觀十七年(643)安陵縣劃屬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縣治徙白社橋(故址今景縣安陵鎮)。 宋景祜元年(1043),將陵縣析長河鎮,置長河縣(故址今山東陵縣境內),屬永靜軍(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廢安陵縣,並入將陵縣,靖康二年,宋室南遷,縣地屬金。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將陵縣之吳橋鎮,置吳橋縣(址今鐵城鎮)屬河北路景州。 元設行中書省,吳橋縣屬中書省燕南河北道河間路景州。 明洪武元年(1386),吳橋縣隸屬京師河間府景州。 清沿明制,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景州。 民國元年(1912),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隸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屬屬津道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吳橋縣為河北省屬縣。 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9月,日軍占據津浦鐵路沿線, *** 吳橋縣 *** 解體。1938年初, *** 地方武裝二路軍在高家集(今屬山東省寧津縣大趙鄉)設立吳橋縣 *** 。1940年末,二路軍被八路軍消滅,所屬吳橋縣 *** 亦隨之瓦解。 1939年2月,日軍侵占吳橋縣城,組織吳橋縣公署,隸屬滄州渤海道道尹公署。 1941年4月14日,中國 *** 在吳橋東光邊境地區,建立吳橋縣抗日 *** ,仍屬冀魯邊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 1944年4月,東吳縣抗日 *** 與東南縣抗日 *** 合並為東南吳縣抗日 *** ,隸屬渤海區壹專署。 1944年9月,東南吳抗日 *** ,復分劃為東吳縣抗日 *** 與東南縣抗日 *** 。 1945年9月15日,吳橋縣城解放,東吳縣抗日 *** 進駐吳橋縣城。 1946年2月,山東省 *** 決定按原疆域恢復東光、吳橋建制。吳橋縣 *** 駐今吳橋鎮,屬山東渤海行署壹專署。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 1950年6月,改屬山東德州專區。 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 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並,仍稱吳橋縣。縣駐地由城關鎮遷至桑園鎮,屬天津專區。是年12月20日,劃歸天津市轄。 1961年7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分治,恢復原建制。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縣治桑園鎮。北宋置吳橋鎮。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吳橋鎮置縣,以治所得名吳橋縣。據《吳橋縣誌》載;“吳橋名鎮,在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舊有橋,傳為吳橋”。壹說“燕吳王慕容垂嘗引兵經過橋,故名吳橋。”

八、五嶽的歷史

五嶽,又作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嶽山東的泰山、西嶽陜西的華山、中嶽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恒山、南嶽湖南的衡山。

五嶽之赫赫威名,早在周公所著的《周禮》中便已有所提及。傳說中自堯舜禹時期,帝王便以封禪為畢生榮耀。而秦始皇則為首位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皇帝,而封禪的地點,則為五嶽中的東嶽——泰山。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五嶽,在中國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中,始終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擴展資料

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壹山”,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征,故有“五嶽獨尊”之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載流傳。 “重於泰山”、“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北鬥”――泰山其實已經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積澱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北嶽恒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深山藏寶,如著名的“懸空寺”便隱匿其中。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見其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

橫臥中原腹地的嵩山,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黃祖源,三代都地。嵩陽書院乃儒家文化聖地;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武術馳名中外。

太室如龍眠,少室似鳳舞,三十六峰雄渾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質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匯聚壹處,成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地質“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西嶽華山,五帝時稱“太華”,夏商時稱“西嶽”,雅稱“華嶽”。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夏”、“中華”皆藉華山而得名。“自古華山壹條路”,險居五嶽之首。五嶽之中,唯獨衡山雄踞南方。《述異記》稱南嶽系盤古左臂變成的。

南嶽稱為衡山,因它位處星度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像衡器壹樣,可以稱量天地的輕重,能夠“銓德鈞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軫星旁有壹小星,曰“長沙星”,這顆星主管人間壽命。而衡山古屬長沙。借名伸義,所以衡山有“壽嶽”之稱。

後人祝壽,時常稱頌為“壽比南山”,其來源就是從這兒借喻的。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