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資治通鑒的常識

資治通鑒的常識

1.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資治通鑒》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鑒”則有引為借鏡之意.宋神宗親自作了壹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壹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壹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2.壹.文學常識填空1.《資治通鑒》是()主持編創的壹部()通史.記載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五經”,指儒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莫泊桑,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代表作:《羊脂球》(1880) 《壹家人》(1881) 《我的叔叔於勒》(1883) 《米隆老爹》(1883) 《兩個朋友》(1883)。

3.《資治通鑒》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30卷。

《資 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 六年(959年),前後***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5卷、《秦 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 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 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漢紀》4卷、《後周紀》5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司馬 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4.<;資治通鑒>;這部書介紹的是什麽內容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歷史上壹些精典的事件,學習和理會它可能幫助我們博古通今,有人說歷史上壹面鏡子,這本書就是通過分析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給我們以啟迪,從而在現代現實生活中提供壹個鏡子作用.例如:書中寫到韓信忍得胯下之辱,而奮發圖強,終成大器.藺相如從大局出發,不與廉頗計較,而讓其折服,負荊請罪,演繹了精典(將相和)。

還有李世民之父李洲是怎麽曲伸韜略,終於建立大唐基業等等。總之,從這些壹個個精典的事件故事中,使我們受到啟發,當我們現在遇到事情,可以參照,從而使自己選擇正確的做法。

象毛主席和蔣介石都酷愛這本書,這本書是壹面鏡子,折射出大略大智,大曲大伸,大進大退,大忠大孝,大善大惡等做人和謀略。

5.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資治通鑒》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鑒”則有引為借鏡之意.宋神宗親自作了壹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1362年。

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壹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壹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

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6.《資治通鑒》的主要內容

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有兩條鮮明的著述動機。

第壹,融匯諸史,成壹家之言。第二,總結得失,供人主借鑒。

《資治通鑒》成書九百余年來,為世人贊揚推崇,與司馬遷的《史記》並為華夏文化遺產之雙璧,斐聲海內外。《資治通鑒》內容思想博大精深,錄事求實考信。

通古今之變,兼收並蓄,擡遺補缺,從而為學史、研史都不可不讀之書,又以其考評前世之興衰得失,通鑒於後人,有資於治國,而成為國家領導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依照周、秦、漢、魏,直至隋、唐、五代之序,記載了十六朝長達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史學史上涵蓋時間最長的編年史巨著。 全書以年代為經皇朝為緯,依次敘述中國古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運用追敘、插敘等多種手法,說明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經歷。

"襲於《春秋》,而慷慨論證長於《春秋》;承於《左傳》,而記事言論渾然壹體優於《左傳》"。在壹定程度上吸收了紀傳體的長處,使壹向遭人冷落的編年體再次煥發青春,光耀史壇,與紀傳體並駕齊驅。

《資治通鑒》略古詳今,重點著眼於探討君主執政過程中的得失與國家興衰的道理,雖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記載有關的政治事件,但對於軍事、經濟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僅就其選擇、收錄我國古代政治史料來看,通過作者的剪裁消化、歸納動用,終成壹部完整的政治通史體系,流傳至今,對於警戒後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