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經名詞術語解釋

詩經名詞術語解釋

詩經名詞術語解釋具體如下可供參考:

壹、解釋

1、《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各自以其自己的思想、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鮮明的特色,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典範,兩面旗幟。所以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

2、“騷”,是指《離騷》,代表是《楚辭》。後世詩人,壹般說來,或主要接受了《詩經》的影響,或主要接受了《楚辭》的影響,使得詩歌創作沿著《詩經》、《楚辭》所開辟的兩條道路不斷前進。

3、因此而發展的、形成的,我國詩歌的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習慣上,就稱為“詩”、“騷”傳統,也就稱為“風”、“騷”傳統。

二、獻詩說

獻詩說是關於《詩經》作品來源的壹種主要說法。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獻詩的制度,獻詩的主要目的是運用詩歌進行諷諫或贊譽,表達對政治的評價,《詩經大雅》、《小雅》、《國風》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可能就是通過這條途徑搜集起來的。

三、采詩說

1、采詩說也是關於《詩經》作品來源的壹種主要說法。采詩制度先秦古籍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這種制度應該是存在的,因為在古代言語不通、交通不便的情況下。

2、只有通過這種有目的的采集,《國風》、《小雅》中那些遍布黃河、長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夠匯集到王廷中來。進行采詩的應該是周王朝以及各諸侯國的樂官。

四、孔子刪詩說

孔子刪詩說是關於《詩經》的編輯的壹種重要的說法。這種說法影響很大,但是教材認為已經有很多有力的論據證明孔子雖然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未曾刪詩。《詩經》的最後刪選編訂者應該是周朝的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