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長與山海經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事件,並註明詳略)
《阿長與〈copy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壹篇。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甚至有幾分粗俗,還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通過對長媽媽形象的刻畫與兒時記憶的敘述,作者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願之情。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二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主要內容
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2)阿常與山海經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壹篇。此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幾件事,滿懷誠摯之情地刻畫了壹位淳樸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
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甚至有幾分粗俗,還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通過對長媽媽形象的刻畫與兒時記憶的敘述,作者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願之情。
作者在壹開始便通過長媽媽“名稱的由來”生動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僅沒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頂替別人的,可見地位之卑微。但正是這地位卑微的長媽媽,身上卻閃耀著質樸的人性光輝,這正是中國舊社會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縮影。
對於長媽媽的形象,作者是通過對她的某些特點的集中描寫,以及對往事的點滴敘述來實現的,在這壹過程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卑微的靈魂”。而作者怎樣從厭她、煩她到敬她,是此文敘述的主要部分。作者寫起來自然也就濃墨重彩,因為正是在作者的態度轉變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形象及其品格。
三 阿長與山海經的主要內容
用網絡的話來說:
《山海經》是中國壹部記述古代誌怪的古籍,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總體來看,《山海經》可以分為《山經》、《海經》兩個部分。
《山海經》是先秦的著作,作者不詳,流傳於現代市面上的《山海經》是漢朝劉向整理編著的版本,也就是我們現在討論的版本。《山海經》它不是壹個人壹次寫成的(這是上古文獻的***同規律)。所以,裏面的東西,也是真實和想象***存,是真假參半的。
山海經
《山經》和《海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部分,甚至都有可能不是壹批人寫的,世界觀都不壹樣。因為《山經》雖然也有若幹的不靠譜,但排列清晰,基本上是屬實的。譚其驤先生從《山海經》的《北山經·北次三經》中總結出了黃河的流向就是證明。歷史地理學上稱為“山經大河”(此外還有“禹貢大河”)。
基於這個道理,想給《山海經》整體畫壹幅地圖,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 誰知道阿長與山海經內容梗概
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壹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壹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壹段經歷。長媽媽是壹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壹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長媽媽是壹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壹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三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樸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長媽媽這樣壹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壹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壹個人。
《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五 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梗概 500字左右
作者在壹開始便通過長媽媽“名稱的由來”生動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僅沒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頂替別人的,可見地位之卑微。但正是這地位卑微的長媽媽,身上卻閃耀著質樸的人性光輝,這正是中國舊社會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縮影。
對於長媽媽的形象,作者是通過對她的某些特點的集中描寫,以及對往事的點滴敘述來實現的,在這壹過程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卑微的靈魂”。而作者怎樣從厭她、煩她到敬她,是此文敘述的主要部分。作者寫起來自然也就濃墨重彩,因為正是在作者的態度轉變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形象及其品格。
長媽媽之討人厭,令人煩,在兒時作者看來,無非是長媽媽“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麽事”,有時也能引起點家裏的“小風波”;無非嫌長媽媽雖然沒有知識,卻禮節多,規矩多,教給兒時作者的道理多,“繁瑣之至”。
使兒時的作者最不耐煩甚至當做“磨難”的是“元旦的古怪儀式”:大年初壹清早壹睜眼就要說:“阿媽,恭喜恭喜!”然後再“吃壹點福橘”,以求得年到頭,順順流流”。而至於長媽媽對“長毛”的看法,近似乎有些“反動”了。在這些“討人厭,令人煩”中,即便雜有某些迷信、陋習與愚昧無知,卻仍然顯示著長媽媽對“哥兒”的真情關愛。
而這種真情關愛,在購買《山海經》這壹情節中猛然表露了出來,使作者大受感動,“我似乎遇著了壹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以至於對過往所有的抱怨,“從此完全消滅了”,並且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了”,因為“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正是在這種轉變中,長媽媽的形象豐滿了起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懷念之悄也得到了彰顯。處處流露著人間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讓讀者進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讀來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5)阿常與山海經故事梗概擴展閱讀文章簡介:
《阿長與〈山海經〉》是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壹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此文最為獨特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處理肯定與否定這壹對矛盾關系時。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長媽媽作為肯定和贊頌的人物,從“人氣”的角度被賦予了對比的意義。所謂暗夜裏的明珠,就是說,只有同那些“名人名教授”相比較,只有在“夜遊的惡鳥”面前,長媽媽性格的光澤才顯得格外耀目,讀者才感到魯迅對她的肯定和贊頌具有分量,產生***鳴。
其次,就對長媽媽這個人物的描敘本身來看,魯迅並不因為對她的尊敬而“為賢者諱”,阿長的確有的缺點和毛病,魯迅又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的態度。另壹方面,也沒有因為寫了缺點毛病而影響阿長的根本素質。
所謂“沙裏淘金,很能說明魯迅描敘阿長的特點,“金”在“沙”裏經作者壹番淘洗,逐漸露出了她的本色。該肯定的充分肯定了,該否定的恰如其分否定了,否定裏包含著肯定,而整個肯定又與不著文字的否定互為表裏。這是此文最突出的壹個藝術特色。
寫作背景:
此文是魯迅於1926年9月18日在廈門寫的壹篇回憶性的散文。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寫了壹個副標題《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 *** 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 *** 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後又因受守舊勢力的排擠,作者不願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 *** 。
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散文)。此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裏女工阿長相處的壹段生活。
六 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情節是什麽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對她害死了自己的隱鼠,充滿了憎恨和厭惡。
而對於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卻又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勞動婦女真誠的懷念。
《阿長與〈山海經〉》是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壹篇回憶性敘事散文。
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此文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第9課課文。
(6)阿常與山海經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文是魯迅於1926年9月18日在廈門寫的壹篇回憶性的散文。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寫了壹個副標題《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 *** 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 *** 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後又因受守舊勢力的排擠,作者不願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 *** 。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散文)。
此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裏女工阿長相處的壹段生活。
七 概括《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是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壹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近現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5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八 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梗概。 少壹點、但不要太少!!謝謝
講述了阿長這個稱呼的由來 她的切切察察的毛病 睡相不好 呈是“大”字使我厭煩 和令人煩瑣的規矩 迷信而講長毛的故事 最後講為我買別人都不在意的山海經
九 《阿長與<山海經>》內容概括
《阿長與<山海經>》此文記述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樸實,善良,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望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深情懷念。
(9)阿常與山海經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1——2小節)簡介長媽媽。
這壹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壹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壹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著孩子稱她為“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昵地叫她“阿媽”。
文章第壹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壹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著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壹個女工的綽號而來。
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麽也不為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節)厭煩長媽媽。
這壹部分又分兩個層次:
第壹層次(3——5小節)寫厭長媽媽。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壹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壹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
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壹株草,翻壹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占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壹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
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壹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壹個自我封閉的人嗎?
“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壹個‘大’字”是不是因為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煩長媽媽。
這壹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
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了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秘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節)敬重長媽媽。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分兩個層次:
第壹層次(13——18小節)寫因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壹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幹,“我”並沒感到可怕。
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壹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壹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著“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談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壹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那麽,“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麽壹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壹種小老鼠,壹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
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壹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壹腳踏死了。
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壹是為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層次(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
就在“我”想壹睹為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為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著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麽壹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為“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這壹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著了壹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
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麽,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壹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壹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
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麽要在眾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壹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壹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
接著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壹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壹無所知,表達了壹種深深的遺憾之情;
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壹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壹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妳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壹是指“墳墓”(因為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為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為壹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