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海南土地開發歷程

海南土地開發歷程

秦以前,海南島先後屬“南交”和“揚越”,古籍亦稱之為“雕題國”和“離耳國”(或“儋耳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王朝統壹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 3 郡,海南地處象郡邊緣。西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後,於元封元年(前 110 年)在海南島設珠崖、儋耳兩郡,始元五年(前 82 年)廢儋耳郡,將其並入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含 16 縣。1988 年 4 月,從廣東省劃出,單獨建立海南省,區域覆蓋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以及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

至 2007 年底,全省轄兩個地級市、6 個縣級市、4 個縣、6 個自治縣、4 個市轄區和 1 個辦事處(縣級),即海口市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

遠古島民在從事采集、漁獵生產的同時,相繼開始了原始的種養業。據古籍載,至少在2000 多年前,海南島上已種植禾稻、棉花、蠶桑、苧麻、薯蕷、薏苡等作物,飼養牛、羊、雞、豬等禽畜。海南島是我國水稻栽培和棉花栽培的發源地之壹,黎族先民還培育出能在山地生長的早稻品種“山蘭稻”。唐代,海南初步形成環島農業帶。宋代,由於漢族移民的增多,鐵制農具和耕牛的使用,水利的興修和占城稻、小粒花生、柑橘等農作物的引進,海南農業接近中原地區水平。明代,鴨腳粟、甘薯(亦稱番薯或地瓜)、玉米、芝麻、煙草、辣椒、南瓜、番茄、洋蔥、甘藍等作物開始傳入,其中水稻良種和高產作物甘薯的引種成功並向大陸傳播,被農史學者稱為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明代中葉海南曾壹度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清代海南開始成為全國育種基地,但歷史上大多數時間仍依賴大陸調進糧食。而海南獨特的自然條件,則有利於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檳榔、荔枝、龍眼、香蕉、甘蔗、木棉、無花果等熱帶、亞熱帶作物和益智、砂仁、巴戟等藥用植物,早在漢代已在島上普遍種植;楊桃、菠蘿和菠蘿蜜在南朝蕭梁時期和明代中晚期先後傳入。至近代,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又有突破性發展,海南島作為中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已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