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誌》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壹尺,為簪珥。”的記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壹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註·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壹股,而發釵壹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壹種花形首飾,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壹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註;“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壹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誌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壹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註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壹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壹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鐘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擴展資料: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壹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壹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裏的猛董河下遊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壹滄源崖畫。滄源崖畫***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余個。
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
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壹致的。《雲南誌》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誌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