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節選《三蘇文選》中項籍

文言文:節選《三蘇文選》中項籍

蘇洵《權書》:項籍第九

原文

  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後,乃克有濟。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於垓下,無惑也。吾觀其於戰於鉅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於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鹹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壹旦之命,既全鉅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鹹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鉅鹿之戰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於鉅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於羆明矣。軍誌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余壁躡其後,覆之必矣。是籍壹舉解趙之圍,而收功於秦也。戰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關矣。籍與義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漢之故都,沃土千裏,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烏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劍門者而後曰險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壹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譯文

我曾經說過:“項籍有奪取天下的才能,而沒有奪取天下的謀略;曹操有奪取天下的謀略,而沒有奪取天下的度量:劉備有奪取天下的度量,而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所以這三個人終其壹生都未能獲得成功。”假使不能舍棄壹些東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勢,不能忍讓壹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擁有天下的財利。因此,有些地方不去奪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勝利不去獲取,有些失敗不去逃避;得到壹些人才也不要得意忘形,失掉壹些人才也不要老羞成怒;任憑天下人各自為所欲為,我從容地先發制人,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

唉!以項籍百戰百勝的才能,而最後卻兵敗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沱河北岸)而死,對此倒也不必奇怪。我從鉅鹿(地名,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之戰中(前 207 年,項羽奉楚懷王熊心之命,北上救趙,與秦軍戰於鉅鹿,大破秦軍),即看出他的謀略缺乏遠見,度量不夠寬大,未嘗不對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

當項籍渡過黃河北上之時,沛公(即劉邦)才開始整頓兵馬向武關(在今陜西省商洛縣西南)進發,這時項籍如果率領軍隊去進攻秦國,趁著劉邦軍隊的銳氣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鹹陽,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運用這種策略,卻愚蠢地去同秦國的將領爭壹日勝負的名聲,既然已經在鉅鹿大獲全勝,卻又在黃河以南新安縣壹帶往返作戰,等到他到了函谷關時,劉邦早已經進入鹹陽幾個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經安心接受沛公的統治,而對項籍產生了仇視心理,那麽勢必不要再強迫他們臣服項籍了。所以項籍雖然把劉邦改封到漢中,而自己最後建都在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致使劉邦仍然能夠再次占領三秦(地名,即今陜西省中、北部壹帶。項羽入關,三分秦國關中之地:封章邯為雍王,領鹹陽以西之地;封司馬欣為塞王,領成陽以東之地;封董翳為翟王,領上郡即今陜北之地,合稱三秦)。這樣,天下的形勢就要歸漢,不會歸楚;楚雖然能百戰百勝,還有什麽用處呢?所以說:項籍終於在垓下戰敗身亡,鉅鹿之戰就已出現預兆了。

有人也許會問道:“即使按照妳講的這種策略去做,又怎麽可以斷定項籍壹定能攻入秦國呢?”我回答說:“項梁(秦末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縣人,楚將項燕之子,項羽叔父。與項羽壹同起兵反秦,在定陶為秦將章邯所敗而死)死後,章邯(秦二世時官任少府,後為將軍,率軍與起義軍作戰,屢勝,進圍鉅鹿,為項羽所敗,降楚,後隨項羽入關,封為雍王。終被劉邦所破,兵敗自殺)以為楚軍不是憂慮,所以就轉移兵力去攻打趙國,頗有輕視楚軍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圍攻鉅鹿。這時項籍如果能率領拼死作戰的士兵,襲擊秦國留守的那些既有輕敵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軍隊,攻入鹹陽是十分容易的事。況且,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和沛公劉邦的軍隊所把守的關防,二者相比,其憂劣是不言而喻的;沛公軍隊攻打關防,和項籍的軍隊攻打關防,二者相比,其優劣也是不言而喻的。秦軍所把守的關防,沛公可以攻進去;沛公所把守的關防,項籍可以攻進去,那麽,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難道就不能攻進去嗎?”

也許又有人問:“這樣說來,項籍是可以攻進秦國的。但是,救趙國的事情怎麽辦呢?”我的回答是:“老虎正在捕捉野鹿,熊羆卻乘機占據了它的洞穴,搏擊它的幼子,老虎怎麽可能不舍棄野鹿而返回自己的洞穴呢?返回去就會被熊羆撕碎,這點也是很明白的,兵書說‘要攻擊敵人必定援救的地方(攻其必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假使項籍攻破秦國國防,王離(秦末東鄉、即今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名將王翦之孫。二世皇帝時,率軍擊趙,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籍所擒)、涉間(秦末人,姓涉名間,二世皇帝時為秦將,在鉅鹿之戰中兵敗,自焚而死)壹定會撤除對趙國的包圍,趕回秦國去救援。這時項籍依憑險關在秦軍前面迎擊,趙國與其他諸侯救趙的十幾支軍隊在秦軍後面追擊,就壹定可以消滅他們。這樣項籍便可壹舉解除秦軍對趙國的包圍,而且取得滅秦之功。”

戰國時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援救,田忌(戰國時齊國人,為將軍,率兵擊魏救趙,用軍師孫臏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殺魏將龐涓)帶領軍隊迅速直撲向魏都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因而救了趙國,打敗了魏國。那個宋義(秦末楚國人,隨項梁起兵反秦,楚懷王熊心任命他為上將軍,號子卿冠軍,率軍救趙,至安陽不進,坐觀局勢,被副將項羽所殺)號稱懂得兵法,卻完全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率軍救趙,走到安陽便停下來不再前進,說是“要等待秦軍作戰疲敝再趁虛攻擊”,我恐怕秦軍還沒有疲敝,沛公就已先攻占秦國的關防了。項籍和宋義的計策都是錯誤的。

因此,古代那些奪取天下的人,常常首先考慮所占據的地方是否有利於發展。諸葛孔明放棄了荊州(今湖北省漢水以南地區,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而到西蜀去,從這個行動看,我就知道他不可能統壹天下了。諸葛亮不曾看出什麽是大的險要,他認為劍門山(在今四川省北部,又名梁山,有劍門七十二峰,峭壁中斷,兩崖相嵌,形似劍門。主峰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諸葛亮在此設劍門關,並修築棧道,叫劍閣道)的險要就可以保護蜀漢不至於滅亡。我曾經去考察過那裏的險要形勢,它利於防守,不利於出擊;出擊時後邊的軍隊就不能接續得上。像這種險要之地,戰戰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得到充足的物資供應,怎麽能夠靠它來奪取中原的廣大地區呢?像那秦朝、漢朝舊都所在的地方,有千裏廣闊的肥沃土地,又有大河高山作為屏障,才真是能夠控制天下的好地方;為什麽要去經營劍門山那樣不能自由行動的地方,然後還得意地說“這裏真是險要”呢?

現在那些富有的人家,都壹定要居住在四通八達的都市中,使他們的錢財可以流通天下,然後才能收取全天下的利益。也有那種氣度狹小的人,得到壹件寶物,就把它密藏在家裏,整天守著門戶而防備盜賊。唉!這樣做只是希求不丟失財物,並不是希求發財致富啊!但是,壹旦大盜來了,就會搶劫壹空,又怎麽知道自己財物不會丟失呢?

參考:中學資源網,有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