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品悟《黃帝內經》——口苦的原因及治療

品悟《黃帝內經》——口苦的原因及治療

品悟《黃帝內經》——口苦的原因及治療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口苦壹詞,首見於《黃帝內經》。我們先來讀幾則《黃帝內經》有關這方面的論述:

《黃帝內經.痿論篇》:“……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意思是:肝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幹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陰莖弛綏不收,滑精等癥狀;……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所致。

《黃帝內經.邪氣藏府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意思是:膽經發病,經常嘆氣,口苦,嘔吐清水,心中跳動不安,好象有人要來逮捕他壹樣,喉嚨中感覺有物作梗,頻頻吐唾沫。這都屬於足少陽經脈的病變,再看它經脈如有陽陷於陰的現象,這就必須用灸法;如出現寒熱往來的情況,應取陽陵泉穴進行治療。

《黃帝內經.奇病論篇》:“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意思是:黃帝說:有病口中發苦的,應取陽陵泉穴位治療,這是什麽病?是怎樣得的呢?岐伯說:病名叫膽癉。肝為將軍之官主謀略,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的分清泌濁都取決於膽,咽部為之外使。患者經常有謀而不斷而情緒苦悶,遂使膽氣虛失卻分清泌濁的功能,膽汁循經上泛,所以口中發苦。

《黃帝內經.四時氣》:“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裏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意思是:病人時常嘔吐,且嘔吐物有苦味,常嘆息,心裏恐懼不安,如人將捕捉他壹般,這是邪氣在膽,胃氣上逆所致。膽汁外泄,就會口感苦味,胃氣上逆,就會嘔出苦水來,所以叫嘔膽。治療時應取足三裏穴以降胃氣之逆,刺足少陽經的血絡以抑制膽氣之逆,然後根據病的虛實用補虛泄實的方法,調虛實去其邪。

通過上述解讀,對口苦的病因及治療應該有了壹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梳理個路線圖:病因:肝氣熱或足少陽經病變——導致:膽汁外溢(胃氣逆)——癥狀表現:口苦、嘆氣、胃氣逆(嘔)、筋痿——治療:針刺陽陵泉、足三裏、足少陽經的血絡(脈陷用灸法),然後用補虛泄實的方法調虛實去其邪。

在方藥上可以應用張仲景《傷寒論》小柴胡湯進行加減化裁。歌決: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