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能這麽說?因為我們在收集和記錄,我們收集了六七百個民辦學校的老師,有大量的文件可以證明。這件事毫無疑問。在古代,《不二子》等書是識字課本。如果把蒙古語研究中的重復詞去掉,剩下的就是詞表。聖有2250個漢字,數百個姓氏和千字文,其中約2000個是常用字。我不只是學三千,還學點別的,比如音律啟蒙,詩詞千首,所以識字三千多,經常達到四千多字。
我們中央民族大學有個關心秋教授。她的父親老管先生是安徽人。我們錄下了他。關先生四歲開悟,六歲父母雙亡,家庭變故。他突然變成了壹個流浪兒。只是學了兩年,這點很清楚。他流浪,流浪到新四軍。新四軍收留了他。他被帶進去的那天,新四軍首長看著他問:“孩子,妳識字嗎?”他回答:“是的。”“妳知道多少?”我不知道!村長笑著指著裏屋說:“走,去裏屋自己數。妳能認多少個字!”他走到裏屋,仔細數了數自己認了多少個字。過了很久,他出來對科長說:“三千多字。”長官很驚訝,這樣壹個六歲的孩子能認識三千多個字,太棒了!於是,他成了新四軍的特工。因為他年紀小,日本人不註意,他可以在這裏讀信,在那裏背給別人聽。老管先生是壹位老革命,解放後壹直在東北工作。這種材料很純。小學兩年的學習就是三四千字的識字量。
三四千字,對於語文來說,就是免費閱讀線。有了這些單詞的基礎,他想讀什麽書都可以。壹個六歲的小孩可以讀任何他想讀的書。我問過很多先生,小時候父母是怎麽督促他學習的。許多先生,如葉嘉瑩先生和錢紹武先生,說這沒什麽,只是我父親的書房是開放的,我可以讀任何書。讀什麽書都有個條件,就是能讀三千多本。關鍵是他從六歲就開始自由閱讀,會養成讀書的習慣,愛讀書。現在我們的學生,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小學六年級畢業,學了1700個單詞。據說負擔還在減到1500字。初中甚至高中畢業才能自由閱讀。所以我們的孩子只能打遊戲,看喜羊羊。所以現在的孩子不愛讀書。有人說:他能看兒童文學!是的,我也支持兒童文學,但有壹點需要明白:兒童文學不能只看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成人用兒童語言和很少的常用詞為兒童寫的作品。沒有大人寫怎麽辦?成年人寫不好怎麽辦?妳看不到。就算所有大人都寫,也不能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壹樣。而且用少量的常用詞很難傳達深層的文化。妳說,等他長大了再讀書!但他從小看到的都是這麽淺薄的文化,他可能不是帶著這種讀書的興趣長大的。另外,孩子不能只看兒童文學。孩子也需要直接閱讀成年人的作品,當然是壹部分,但這部分很重要,對他形成真正的社會觀和世界觀很重要。所以,無論如何,孩子有自由閱讀的能力是好事。
但是現在教育的主流反對孩子早識字,多識字,這種思想也來自西方。西方教育學認為,孩子的感性大於理性,識字是理性的,所以早期識字是在毀滅孩子。我舉雙手贊成這個概念的內涵,但是有壹點被忽略了:西文和漢字不壹樣。現在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除了漢字(還有東巴等少數文字,但都是巫師專用)。拼音字憑道理背,漢字不背。去年,香港的溫金海先生向我轉讓了壹項香港大學腦神經專業的研究成果,我將這壹成果的結論頁作為免費資料提供給誦經社全體成員。這個研究是漢語學習和英語學習的腦功能比較,已經完成很多年了。結論是英語學習主要用左腦(邏輯),漢語學習主要用右腦(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孩子,西方孩子6歲以後就要識字,而中國孩子6歲以前就要識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為什麽後來都改成拼音了?因為拼音簡單。象形字是音、形、義的統壹,拼音主要是聲音。壹個孩子從壹歲開始就知道書桌讀書桌,長大後背上有26個字母。書桌怎麽拼?書桌.就這麽簡單。易學、易記、易用。象形文字就不壹樣了,難學,難記,難用。但是為什麽我們的祖先堅持象形文字呢?因為我們的漢字不同於普通的象形文字。他們找到了壹種簡單實用的發展象形文字的方法。
漢字是以音側為核心的音、形、義壹體化的文字。例如,甲骨文中的“陳”字的形狀就像壹個人手裏拿著什麽東西,打壹個貝殼或石頭。其古音約zh?n是濁音聲母,半閉元音,鼻音。濁音表示用力,鼻音表示有余味的過程,半閉或半開元音表示有點動感。合起來就是搖壹搖,開壹開。讀這個聲音,有沒有感覺到壹種震動?這就是語音象似性的機制,用口腔的發音過程來模擬語義。嗯,陳是振動,所以女人的肚子裏懷的是振動,蟲子在洞裏動的是蒼蠅,太陽振動離開大地的是早晨,手振動的是振動,雨天振動的是震(雷)。這就是漢字的誕生機制。
漢語的發音是有意義的,合理的,有規律的,系統的。不說出發音的意思,就不能稱之為漢語!壹個漢字。為什麽要發音?為什麽這個首字母,這個元音和這個音調?都是有道理有出處的。
漢字的字形也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古代象形文字。幾千年過去了,其他民族的文字大多很難猜出是什麽意思,因為字形與巫術和象征性太過相關。甲骨文能猜出我們大部分的漢字,是因為它主要用的是生活的形象,而這些形象大部分還在我們的生活中,壹看就知道。正因為如此,漢字在今天仍然可以用象形文字學習,而且生動有趣。
千萬不要說形聲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所以漢字是從象形到拼音的中途,是落後的。不要!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從象形字開始,不斷拋棄意義去簡化,最後變成拼音文字。只有漢字,從指示到認識,再到音形,更加復雜,是高度發達的象形文字。結果漢字的文化內涵遠遠超過拼音文字。我們的漢字是多麽美麗、優雅、深刻啊!我們的文明沒有破碎,難道不是與此有關嗎?再想想,中國的孩子早就可以讀書了,歐洲的孩子不識字的時候,想讀什麽書都可以。難道我們高度發達的文明與此無關?想到這裏,我不禁祭奠先人,心懷無限感激。
這麽漂亮有趣的漢字和漢語發音怎麽會在我們手裏變成亂碼!識字和發音都成了死記硬背!沒有人知道這個音為什麽發音,也很少有人說為什麽這麽寫。切斷漢字和漢語聲音與中國人的情感聯系。妳為什麽要這麽做?
現在,妳可以理解為什麽漢字可以而且應該在六歲之前認了。對於孩子來說,這真是壹個好玩的遊戲!有畫,有歌,有舞,有故事,因為古代識字的方法是誦經,點撥,背誦,訓詁!
我們現在正在編壹本字典,以正確的方式識別漢字。希望孩子們早日用上。過了識字關再上小學。
但是古代蒙古博物館壹般不寫。寫字,壹般是六到八歲以後。寫字有壹個開場儀式,王老師鄭重的給學生們壹個毛筆,然後他們就可以寫字了。
孩子為什麽不寫?因為他的神經還沒發育好。寫字是壹項非常精細的活動,孩子控制不好手臂和手指。就算開始寫,也要先為粗筆寫大字。
現在壹入學就給每個小學生發那麽細的鉛筆和那麽小格子的書,壹上來就寫小字。所以沒有經過專業的書法訓練,直到大學,學生很少寫得好。而且小學生因為控制不了細鉛筆,往往不能堅持正確的書寫姿勢,造成很多問題。以前的人,筆,字,壹開始都是正面的,很少有文人寫不好的。
現在的重音叫“聽、說、讀、寫”,也是壹體的。誰教我們的?西方人。中國人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如果妳知道順序,妳會找到壹條捷徑。
古人教識字,用的是大字報,參考閱讀。註意,古代的“讀書”就是今天所謂的“誦經”。背誦的時候每個字聽起來都很長,聲母、韻母、聲調都很清楚。合在壹起還是壹首歌,好聽好記。壹首《千言》,不重復的千言,就是壹首歌。唱壹遍十分鐘。用小手指著它,而王先生有時會打亂順序,所以他知道這個字形讀這個音。通過大量的識字和反復的練習,就可以過識字關了。
蒙古語學習教材的首要任務是單詞發音正確,所以蒙古語學習的單詞不是隨便編的。有平有不平,有清有濁,有升有降,都得分開。孩子唱歌,聲音上去了,下壹個字必須下來,聲音下來了,下壹個字必須上去。該暫停了,孩子沒有大人那麽長的通風口。所以背起來很舒服。
蒙古語研究除了音韻學(如《節奏的啟示》、《李翁對韻》)以外,都是節奏均勻的歌謠。為什麽?因為六歲前的孩子很難接受不均勻的節奏。三句多,是壹種不平衡的漢語韻律結構。如果不平衡,就必須趕上下壹個詞,所以環環相扣,速度快,特別適合小孩子。蒙古語學習的語調主要是平調。為什麽?因為孩子在學說話,有起伏,很容易幹擾學習說話。
啟蒙的內容也很豐富,很有價值。且不說三表達了壹整套中國文化的基本概念,也不說錢的文化意義和識字功能,也不說百家詩是適合兒童的溫柔敦厚的詩,也不說性情啟蒙教中國詩歌的意象體系,就說百家詩吧,這似乎是最無聊的。
目前看百家姓的人是最少的,因為看起來沒什麽意思。事實上,百家姓有壹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宋代的作品,我們都知道那是壹個什麽樣的朝代。《百家姓》傳達了孔子區分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思想。中國是什麽?那些相信萬物壹體,共同繁榮,追求和諧理想,服務大眾的人,就是中國人。易是什麽?任何信奉主客二分,弱肉強食,追求競爭,世界是私人的人,都是野蠻人。現在大家都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經濟學第壹頁說什麽?資源短缺與資源配置。這背後的理念是什麽?還不清楚嗎?中國古代為什麽不想發展商業甚至科學?不是突然明朗了嗎?壹百年來,大家都說西方好,中國文化落後。這20年來,我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說中西文化各有所長,適應各自的社會,相互交流借鑒。這當然很好,我也同意。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忘不了孔子對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分。三千年來,我們壹直說中華文化優於蠻族文化!這不是自大,而只是中國人想在21世紀帶給人類的福音!妳首先要自己了解,然後才能傳播給外國人。我們的文化有他們沒有的優勢。競爭不是大道,善良是永恒。希望有壹天,“百家姓”變成“千家姓”,在那裏妳也能找到奧巴馬和野田、小泉。
讓我們壹起來讀讀錢穆,還有南懷瑾。
還有壹點要爭論。甚至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分也可以換壹種形式。為什麽要很多姓在壹起?毫無意義。遠不如“大白兔,白白的,兩只耳朵豎起來”有意義。
也就是說百家姓是亂碼,只能背,要反對。真的是這樣嗎?不考慮百家姓的押韻、節奏、韻腳,就算是亂碼,亂碼是不是壹文不值?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壹切對我們來說都是亂碼。孩子最大的能力之壹就是把隨機碼變成有序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逐漸消失,通過邏輯逐漸記住。還記得我們有些中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嗎?還記得他們的壹個能力是常人做不到的,就是能背圓周率?誰能把記憶亂碼的能力保持到成年,誰就是天才。天才是孩子的天賦。回想小時候,我們是不是背過很多不知道是什麽意思的歌?我們更喜歡知道意思的歌還是不知道意思的歌?至少是壹樣的。國外有個比賽,就是背隨機碼,幾年前傳到國內。這是智力遊戲,明白嗎?我們古代的孩子從小就被訓練背亂碼,這應該是教育學上的壹大奇跡!我們應該再次感謝我們的祖先!
按照念經的規律,好像《百家姓》比較好開悟,是因為什麽?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在誦經的方法中,是最簡單的,只按字,不按意。其次是聖紫晶,然後是《弟子規》,然後是錢,然後是《性情的啟蒙》,然後是《千家詩》。音韻類放回去,因為節奏變了,幼兒不容易接受。壹般情況下,古文是不應該在幼兒時期讀的,因為它完全沒有節奏。是另壹種節奏,是快與慢、高與低的美,是氣。曹丕說:文學主要是氣。看過拳擊嗎?讀壹篇古文,就像打壹套拳,忽高忽低,輾轉反側,忽快忽慢,忽開忽合,最後合上。這是小孩子無法理解的高級美。所以孩子不要讀經典,因為經典基本上都是古文。只能看詩經和壹些有節奏的文章。名著必須讀,但宜推遲到六、八歲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