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育人傑 靈動瀟湘——淺談湖湘水文化

水育人傑 靈動瀟湘——淺談湖湘水文化

劉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壹、湖湘水文化概述

《管子·度地》:“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註焉。”水是人類生命之源、水文化與城市交通關系很大,人類文明起源於水,人與水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人順應了水勢,獲得生命的基本條件和生活的便利、安全,水通靈了人性,承載了人的思想、藝術和精神,構造成水文化的基石。

瀟湘是湘江與瀟水的並稱。多借指今湖南地區。我們將隸屬於長江水系的湖南洞庭湖以及湘、資、澧、沅四大水系所孕育出來的文化稱瀟湘文化,亦即湖湘文化。瀟湘文化是自春秋時期長江中遊最早發展的楚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唐朝詩人杜甫《去蜀》詩雲:“五載客蜀鄙,壹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宋朝詩人陸遊用“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的詩句來稱贊瀟湘地區人傑地靈、如詩如畫的美景。

瀟湘水文化主要集中城市為嶽陽、武昌、長沙、永州、常德等地。所謂水文化,即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關於如何認識水、治理水、利用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歷史的長河中,瀟湘文化結合當地不同的經濟人文、風俗民情形成不同類型的水文化。瀟湘地區是壹片文化藝術的熱土,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文薈萃。有古代戰國時期汨羅河投江殉國的士大夫屈原,更有當代揮斥方遒的建國領袖毛澤東;有“唯楚有才,於斯為盛”、湘江畔嶽麓山下千古文化流傳的嶽麓書院,更有讓範公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四大名樓之壹嶽陽樓……

二、湖湘水文化之景觀篇

(壹)瀟湘八景

瀟湘八景之說,起於唐宋之際。其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謂“八景”,即“瀟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鐘、山市晴嵐、江天暮雪、遠浦歸帆、洞庭秋月、漁村夕照”,分布於湘江流域的中、下段。“江天暮雪”是描述長沙市橘子洲冬天的景致。

在歷代文學家、書畫家的藝術浸染中,在漫漫歷史長河的積澱中,瀟湘已經不僅僅是壹個地理區域,而更是壹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化概念。古今中外,無數的瀟湘畫卷均可謂“畫中有詩”,而浩繁的瀟湘詩作也同樣“詩中有畫”。先人的詩句觸發了後人的丹青靈感,古人的畫作熏陶著今人的詩情文心。對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家來說,“瀟湘八景”已成為他們表達心境的手段和寄寓情感的依托。而詩畫合壹、物我交融的“瀟湘八景”也不再是具體的八道風景,更是壹種內涵豐富的藝術符號,壹個能夠喚起人們無盡審美感動的觸媒,壹個可以引發人們無數玄思妙想的契機。

八種景致就如同歲月沖刷之下淘瀝出來的八粒金砂,凝聚著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的心血與靈性。正是在這壹意義上,東京大學教授芳賀徹將中國古人對八景的選定過程稱為“風景的洗練”過程,指出“‘瀟湘八景’作為畫題具有詩的觀念性和包容性,因此能夠跨越時代和文化的變動而生存下來”。

如今有些部門為了發展旅遊業,將八景指定為回雁峰、清涼寺、昭山等景點,以吸引人們“到此壹遊”。這無疑違背了古人的初衷,也助長了經濟對藝術的沖擊。實際上,正因為“瀟湘八景”的八個命題本身缺少確指性和限定性,才為藝術家的自由想象準備了廣闊的空間,也為他們的多種詮釋提供了充足的余地。

(二)“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

洞庭湖地區吸納沅、湘、資、澧四水及其他中小河流***九條於其上,自古以來即為肥沃的低窪之地。宋朝範致明在《嶽陽風土記》中引《山海經》言:“洞庭,沅澧之交,瀟湘之淵,是為九江之門。”《戰國策》雲:“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廣圓五百余裏,日月若出沒於其中。”《讀史方輿紀要》說其“橫亙七八百裏”,程恩澤《國策地名考》(引《巴陵舊誌》)說其“橫亙七百余裏”,諸說皆誌其大。時至今日,仍承“八百裏洞庭”之說。

洞庭湖吞吐壯盛之貌與橫無津涯之勢,亦波撼著歷代文章題詠。該地區遠古湖湘先民擁有卓絕智慧並創造了燦爛的水文化。對於喜借外物以抒己意的莊子,這片地區簡直就是啟發其哲學智慧的源頭:“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洞庭湖地區許許多多的山川、地名和草木鳥獸等物產,成為人們體物言誌、借景抒情的自然載體。湖湘先民的文明智慧甚至啟動了國內南北文化交流擴散。而洞庭湖畔,最為著名的便是嶽陽樓了。位於湖南省嶽陽市的嶽陽樓,前瞰洞庭,背枕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裏長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使嶽陽樓著稱於世。除了範公登嶽陽樓遊覽洞庭湖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懷外,唐朝的孟浩然用“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將洞庭湖波瀾壯闊描繪得淋漓盡致(《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感嘆“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不禁“憑軒涕泗流”(《登嶽陽樓》);劉長卿亦是愁,“樓前歸客怨秋夢,湖上美人疑夜歌。”“終期壹艇載樵去,來往片帆愁白波。”(《嶽陽樓》);李白則“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從而“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展露詩人自己豪爽快意之態(《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三、湖湘水文化之人文篇

(壹)毛澤東——橘子洲頭詠嘆調

生在芙蓉國湘江流域的毛澤東,他的童年到青年時代是喝湘江水度過的,綠水青山培養了他的藝術天性、悟性和靈性,春看細雨,夏品濤洪,秋展滿江,冬賞冰雪。水,成了毛澤東作品中十分重要的意象。毛澤東詩詞中描述的水很廣泛,從江河海水寫到霧雪冰淩。詠江有“萬裏長江橫渡”、“漫江碧透”、“龜蛇鎖大江”;詠河有“大河上下,頓失滔滔”;詠海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白浪滔天”、“顛連直接東溟”;詠湖有“洞庭波湧連天雪”;詠雨有“紅雨隨心翻作浪”;詠雪有“萬裏霜天紅爛漫”;詠雪有“長空雁叫霜晨月”;詠冰有“千裏冰封”、“已是懸崖百丈冰”,等等。他是當之無愧的寫水的傑出人物、詠水詩詞的巨匠。

位於湘江長沙段江心的橘子洲,是壹個四面環水的大型自然內河沙洲,宛如彩帶,風貌獨特。此地四季風光各異,春來,明光瀲灩,沙鷗點點,芳草萋萋;夏日,濃蔭蔽日,楊柳依依,河風習習;秋至,清香壹片,紅橘滿枝,層林盡染;深冬,淩寒剪冰,江風戲雪,別有韻致。1925年的寒秋時節,毛澤東從廣東回到湖南,重遊橘子洲,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橘子洲更是聲名大噪。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曾經給我們這壹代人以極大的人格感召。他青年時代,就讀於湖南第壹師範時,常會同學友到洲頭搏浪擊水,議論國事。他揮就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抒發了濟世救民的豪情壯誌。

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者,毛澤東不但愛國愛家鄉愛人民,同時他的宏大氣魄以及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1961年他曾經寫道:“秋風萬裏芙蓉國,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並感嘆這種境界為妙哉,妙哉!體現了他對瀟湘大地的垂愛。他在《七律·答友人》的詩中寫道:“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壹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斑竹意指湘妃湘夫人,在毛澤東的筆下,湘江水、洞庭波,令人如此傾醉,不由在橘子洲頭詠嘆自己的曠世情懷。

(二)沈從文——沅水江畔的流水叮咚

在湖南的現代作家中,特別擅長於書寫江水美景的最傑出的代表便是沈從文先生。沈從文是從湘西大山裏走出的作家,離開家鄉多年最令他想念的是山中那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和像河水壹樣明凈清純輕靈活潑的山中女孩翠翠和那些同樣心地善良淳樸如山中溪水的山中百姓。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淩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致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壹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壹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

沈從文善於寫“水”,善於表現“水”,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的“水”在其作品中都隨處可見,他筆下的水是有靈性的,“水”作為其文學作品的精神文化原型,滲透著作者孤獨情結的生命體驗,並從中可探尋瀟湘文化在湘西這片土地上對沈從文影響的傳承性,有著超現實的價值意義和審美取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湘西水域獨到的“水文化”給他的創作帶來了不可小視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多的文人騷客有這樣的理想情懷,心胸氣概,自然之水壹旦被文人筆墨渲染,其就有了審美的意味、有了思想與靈魂,自然之水便成為了審美之水、文化之水。

四、結語

水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湖湘文化的核心要素。湖湘地區作為水鄉澤國、魚米之鄉,河湖密布,水域發達,千百年來人們與水建立起了不同尋常的關系,人文地理也因水發源,社會經濟因水而興。湖湘水文化作為我國區域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湖湘的水文化就是瀟湘人民長期與水***生***榮中的壹部歷史畫卷,是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開拓創新、勇於拼搏治水精神的體現,也是瀟湘作為文化之邦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吳玉英.“詩意棲居”的美學之思(碩士學位論文).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2006

[2]袁珂.山海經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酈道元撰;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註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4]嚴遵撰;王德有譯.老子指歸譯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常璩.華陽國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對中華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7]汪德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8]靳懷春.中華文化與水(上,下).武漢:長江出版社,2005

[9]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10]徐成誌.錦繡河山盡風流:中華山水文化解讀.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11]任仲倫.中國山水審美文化:遊山玩水.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12]李文初,蔣述卓,劉紹瑾,等.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13]陳明松.中華風景名勝集稱文化與荷花文化景名初探.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14]鄭連第.人水和諧:構建生態之美.中國建設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