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如何檢驗食物是否含汞?

古代如何檢驗食物是否含汞?

在古代,用銀針化驗的不是水銀,而是砷。食品中的微量汞檢測不出來。時間長了,如果在體內積累,就會引起中毒。現代科技無法從血液和尿液中檢測出來,只能從毛發檢測,這是唯壹能準確知道是否有汞中毒的檢測。

“銀針探毒”——古代司法檢驗方法

投毒是古代謀殺案中常見的方法。由於砒霜是壹種烈性毒藥,它是毒害犯罪的主要工具。比如《水滸傳》中,宋武的哥哥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蓮用砒霜毒死的。武大郎中毒後,身體七竅流血。雖經潘金蓮擦拭,遺作(即古代法醫)何九仍檢測出屍體“七竅充血,唇上有齒痕,系中毒致死”。賀九還撿了兩塊武大郎火化時剩下的骨頭,但他看到“骨頭又脆又黑,是毒藥身死的見證”。

俗話說“道高壹尺,魔高壹丈”,古代司法人員也積累了壹套豐富的驗毒方法。宋代刑事檢察官宋慈撰寫的《法醫鑒定奇書》中也有對中毒尤其是砒霜中毒的詳細介紹。當時檢測砷中毒的主要方法是“銀針檢測”。檢查時,先取壹根銀針,用皂角水擦拭,插入死者咽喉,用紙封住死者口腔,壹段時間後取出。如果銀針呈青黑色,用皂角水擦不掉,則判定中毒。如果死者服毒後再吃東西,食物會把毒壓入腸內。如果在喉嚨裏檢測毒藥沒有結果,他可以在死者的直腸裏再試壹次。如果是無毒的,銀針的顏色應該還是亮白色。

死者死後很多天,屍體會發生壹些變化,所以用銀針驗毒時也需要“熏蒸”的方法。先將銀針穿入死者咽喉,再用熱醋自下而上從屍體小腹處“洗”出,以“熏蒸”體內的毒氣。煮壹段時間後,取出銀針看顏色變化,再刮死者骨頭看顏色。如果是砒霜中毒,骨頭是藍黑色的。

清朝嘉慶年間,黃河決口,災害不斷。清朝決定救災,但救災款被嚴重挪用。掌管賑款使用的新學士,在與貪官汙吏的鬥爭中,被貪得無厭的王用砒霜毒死。嘉慶帝對此案非常重視,親自過問,並指示軍務大臣會同刑部共同審理。為了確定李毓昌的死因,追悼會采用了“銀針驗毒”和“熏蒸”的方法,確定李毓昌是中毒身亡。直到那時案件才被揭露,兇手得到了他應得的懲罰。

銀針之所以能成為法醫檢驗的工具,是因為銀金屬能與硫和硫化物發生反應。砷的化學名稱為三氧化二砷,不含硫。但由於古代生產技術的限制,砷會含有少量的硫、硫化物等雜質。銀金屬與硫反應後,會在銀金屬表面生成壹層黑色的“硫化銀”,因此可以當場檢測出來。但由於銀針無法檢測出其他不含硫或不含硫化物成分的毒物,而壹些無毒的食物,如蛋黃等,在被插入後會因為含硫成分而變黑,可見銀針在檢測毒物時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