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指什麽

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指什麽

1

元精: “元精”壹名始見幹丹書。又稱“二五之精”,指由陰陽二氣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本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

《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內經》中雖無“元精”壹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張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確肯定此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秦漢及以後的道家多論元精,多指“氣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訓》:“煩氣為蟲,精氣為人。”王充《論衡?超奇》:“天稟元氣,人受元精”,而道教學者則肯定元精不僅僅是氣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識種子。《老子想而註》:“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張伯端《青華秘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柳華陽《金仙證論?正道淺說》:“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關鎖,其名雖然稱之曰精,其裏本自無形,因靜中而動,言之曰元精矣”。又補註:“此精當未動之先,裏本虛無,有何精可名?因人靜極,陽炁從靜而發動,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虛《道竅談?先天直指》:“以言其精,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與陰陽之氣***生成。”李涵虛還把元精稱為至精,以與後天交感之精區分開來。這與陳致虛《金丹大要》中的解釋相同。

2

元神:常常與“元性”、“先天之性”混稱。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壹狀態即乃元神所現。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壹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黃庭外景經》石和陽註:“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壹毫念慮,無壹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壹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為具有神識的人所不同與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說就是壹種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導位置的本性。換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虛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學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囂塵,心神凝寂,故復於真性,反於惠命。”這裏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經》又雲:‘以輔萬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義樞?道性義》看來,它“冥寂壹源”,但又不是空無壹物,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眾生皆與自然同也。也就是說元性是關於眾生皆有的和合於天地自然的不為塵俗所動的寧靜本性。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雖然專論道教的修煉方法,其中說道:“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凈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剛也就是說,人的心性以道為本,清靜自然,但由於人心的欲望而被汙染,被蒙蔽,背離了道,所以要“凈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體。回歸“元性”也就是修煉的目的。

4,

元情:它屬於“義”,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發展的感性的具體表現。肯定人們的自主意識,強調個體性與平常心。強調“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也就是說這種元情是無情之情,即不為物所累而善待於物之情,主張超越壹切功利的追求,榮辱的考慮、出處隨順自然,以求得個體生命的保全和自由發展,“達於情而遂於命”,反對違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說“上義”就是道情,它具有濟安扶危、助人為樂、處善聚緣、助弱扶危、果斷有力、利生舍己、排憂解難、扶生萬物等的壹些表現。這些表現都是明顯地超出了內環境之外的具體實施和作為,而不單單只是壹個思想和觀念,可以說它就是行道的壹種表現,是行德的壹種表現。由於有這些特點和特性,老子才在這裏說“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這個“有以為”就是在實踐過程中雖然具備了上乘的義德,但是這些義德的表現,還必須在後天的有為狀態中去進行實踐,產生的能量又反饋到無為之中。“為而不為,為而有為”,兩者是壹個有機的結合。先天占主導地位、後天占輔導地位的仁德以及義德,這兩者之間相比較,就有壹種自然的差異性,把握好了這個差異性對我們修養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元情的重要特點就是善待萬物,我們都能善待萬物了嗎?義是否表現在我們的行為之中?如果沒有這些表現,那麽妳的義德就是空的。所以透發於內的仁德,行之於外的義德,兩者之間是壹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要整體把握住,結合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結合自己內環境的點點滴滴,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看看妳的五德只是意識上的缺德,還是實質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識上的提升,那就還需要行道、修德,通過行德來進行改變和再造。

5,元氣:人身元氣又妳“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惟動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義簡稱為“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允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

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壹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嶽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壹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系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臟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東

火 元神 禮 心 南

土 元氣 信 脾 中

金 元情 義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腎 北

研究五行性理,為養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臟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陽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擔當力。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說酸話,作事不許人辯駁,多不孝,壹生多難。好生怒氣,怒氣傷肝,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胸膈不舒,耳嗚牙痛。若想病好,必須撥陰取陽,問主意。以仁德存心,愛人愛物,戒殺。德能養性,行持日久,元性復初。 心臟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人。陽火性火,溫柔謙讓、明禮、?止合度。陰火性人,急躁、好爭理、喜誇張、好虛榮、貪而無厭,作事有頭無尾。有壹分陰火,就多壹分遮障,壹生多苦。好恨人,恨人傷心,心熱心跳,失眠?狂,音啞疔瘡。要想病好,問明禮。撥陰取陽,以禮存心,戒邪淫。禮能養心,行持日久,元神復初。 脾臟屬土,戊土為陽土,己土為陰土。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勤儉樸素,篤行道德。陰土性人,固執死板、心量狹窄,蠢笨蠻橫。好怨人,怨人傷脾,膨悶脹飽,腹疼吐瀉,氣虛氣短,面黃懶惰。若想病好,問信實。撥陰取陽,抱住信實,認因果,戒妄語。行持日久,元氣復初。 肺臟屬金,庚金為陽金,辛金為陰金。陽金性人,豪爽活潑,善交際、有義氣,敏捷果斷。陰金性人,殘忍嫉?,虛假好辯,諂諛輕佻。陰金性人多命薄,好惱人。惱人傷肺,氣喘、咳嗽、有各種肺病。若想病好,問響亮。撥陰取陽,要有義氣,找人好處,戒愛小(盜)。行持日久,元情復初。 腎臟屬水,壬水是陽水,癸水是陰水。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靈手巧,擅精藝術,肯低矮就下。陰水性人,愚魯、遲鈍、遇事退縮,多憂多慮,好煩人。煩人傷腎,腰腿酸痛,遺精淋癥,虛癌癱痿,疝氣郁結。若想病好,問柔和。撥陰取陽,認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復初。 佛教戒殺,就是孔子講的仁字,仁是德,德能養性,是陽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氣,不動性(不發脾氣),立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禮,禮能養心,神足,是陽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禮達時,聰明過人,能化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講信,信是萬善功德母,長養壹切諸善根。信能保氣,是陽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環,能生萬物。行持日久,自然積足元氣。 佛教戒盜,孟子講義,大義參天,情理足,是陽金。?金性人果斷,是成仙的根。知人好處,有義氣,緣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講智,智能養腎,是陽水。?水性人柔和,是成聖的根。能認不是,認不是生智慧,能養萬物,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嚴守戒律,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氣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撥陰取陽,實作實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說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實踐,才能得?。 壹壹、五行性識別法 壹個人是什麽性,可以從形狀、面色、聲音、行態(?、形、色、聲音、行)幾方面來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長臉上寬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壓有聲;說話的聲音,直而短,齒音;生氣時,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帶殺氣。 火性人:身材圓胖,肩圓,棗核形臉上尖中寬;行動急速,走路上身搖擺;說話聲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紅臉;肉多橫紋,壹生氣,面紅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圓臉、蒜頭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動沈重踏實;說話鼻音重,好生悶氣,生氣時面色焦黃。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齒白,顴骨高,臉形長方,身段不高,體材單薄;行動敏捷,說話聲音響亮,唇音;好惱人,生氣時面色煞白,惱在心裏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臉;重下頦,多肥胖,粗眉大眼,毛發深黑,行動緩慢,坐立時均好扶倚;說話聲音,慢長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氣時好哭。 把各種性情人的“形、色、聲音、行”記清楚,自能見人之性。 壹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靈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則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覺照,洞徹十方。 心界的陽木,正直、有良心;陰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陽火,謙虛、明禮;陰火,爭理、貪名、好高愛利。心界的陽土,誠實、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陰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陽金,會找人好處,人情圓到;陰金,好分辯、嫉?心重、好惱人。心界的陽水,清靜、平和;陰水、憂慮、好煩人。 心界的陰陽,像太極的陰陽魚似的,互為消長。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腦膜上。愚人以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壹動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誠於中,形於外。”“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這就是說人人都知道。人心壹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說,意念壹動,浪傳十方。況且人存什麽心,作什麽事,就成為什麽性。作善事,就長善性。

元性:人生下來就附帶著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無法改變。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當沒有時精神就崩潰了,那是行屍走肉

元氣:出自腹中,氣不續,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陽,現代稱荷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