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壹天分為十二個小時,每個小時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根據傳說,古人根據生肖中動物的時間來命名每個時間。
十二點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組成。人們可以從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中找到這些詞的來源。在漢代以前,這些稱謂是不同的。直到漢朝初年,中國實行太初歷法。“壹天分十二點,主枝是學科。”(趙翼《玉琮考》卷三十四)基本定型命名。
十二點的第壹個小時叫做“午夜”。人們把“子夜”作為時間名詞的例子,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送之,子夜送之。”
十二點,《黃帝內經》十二點養生法通過計時工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提醒人們科學養生,讓大家知道如何利用《黃帝內經》進行養生,普及科學養生,這對於改善人們的體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無疑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擴展數據
古代的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是手表,
21:00-23:00是二更,
23:00-01:00是三更,
01:00-03:00是第四個表,
03:00-05:00是第五更。
註:這裏的“gēng”在方言中讀作“jοng”,漢語規範化後讀作“gοng”。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十二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