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談及古代漢族民間木版畫,就得從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來看。如果沒有受到印章與碑石雕刻等啟發,以及具備了紙、墨和摩拓的基礎,木版印刷的出現是很困難的,即使出現,也不會壹開始就那樣完善。 就中國現有的歷史資料看,在我國,隋唐以前,還沒有印刷術。當時的文學和繪畫都是直接書畫於紙上的。直到隋唐出現了印刷術之後,才有了佛經木刻。到了宋朝,隨著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改革,特別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雕版印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版畫藝術的領域進壹步擴大。由唐、五代的單純佛經木刻進而擴展到文學藝術、經史、醫學、技藝、雜類各領域。《梅花喜神譜》則是花卉畫譜的先導。
雕刻印刷的程序是照事先畫好的稿子刻在木版上,然後以紙印刷著彩,或者套色印刷。《四美圖》是宋代版畫的代表作。在構思上,作者獨具匠心,集漢晉時期的王昭君、班姬、趙飛燕、綠珠這四位我國歷史上著稱的美人於同壹畫面,富有戲劇性色彩。畫面上四位美女都是唐朝的裝飾,雍容華貴,婀娜多姿,邁著輕盈的步履在庭院裏漫步、觀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之間的流眄盼顧使畫面前呼後應,渾然壹體。此外,作者還在人物後面以欄桿、花石作背景,更加烘托出畫面的華麗。同時,作者在框上精心安排了鸞鳳和蔓草的圖案作裝飾,使畫面更加豐富。
唐代的雕版印刷制品已經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早的遺物,便說明了這壹前因後果。壹千多年以來,木版印刷在中國發展很大,並且普及於漢族民間,從雕刻文字印刷到雕刻畫畫印刷插圖和畫張,成為壹種廣泛傳播物的復制手段。可以說,在中國出現近代印刷術之前,亦即清代前期西方的鉛印、銅鋅版和石印還未傳入時,木版印刷是印刷的壹統天下。 由於古代和現代漢族民間的木版畫屬於“復制木刻”的性質,所以隨著近代印刷術的興起,這種印刷手段已不再被采用,由原來的泱泱大河變成了涓涓細流,僅僅被當作壹種獨特的藝術樣式為人們所看重,其範圍顯然是大大地縮小。特別是近現代的民間木版畫,雖然仍有壹部分人使用和欣賞,但為數不多,較多是當作壹種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和研究。從這方面說是非常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