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和田玉的文化內涵

和田玉的文化內涵

和田玉古名昆侖玉,產自中國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軟玉石品種,已有壹千多年歷史,《史記·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又《漢書·西域傳》:“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

和闐玉又名烏白玉。

眾所周知,和田玉是我國的瑰寶,其文化內涵也是不言而喻的。

和田玉在我國歷史悠久,有上千年的歷史。

古書曾提到“玉德“之說。

雖然說法多樣,但是大概內涵不變。

東漢的“五德說”做了很好的詮釋。

和田玉在我國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玉文化的部分主體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國是世界歷史上惟壹將玉與人性相融的國家。

《詩經》之中,便有這樣的說法: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孔子除認為“君子比德與玉”外,更明確的提出了“玉德”之說,認為玉如君子,有十壹德。

春秋之後的歷朝歷代,見諸於古籍的玉德說法多樣,大抵有十壹德、九德、五德等多種說法。

歷史對於玉德的最後詮釋,來自於東漢許慎的“五德說”。

五德之壹:仁——“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即材質溫膩、柔潤有光澤。

佩戴玉石,就像有個具有仁愛之心,生性溫和的君子時刻陪在妳的左右,感染著妳,讓妳的性情最終得以蛻變。

五德之二:義——“理之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

從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裏面,是否有雜質,這是玉的忠義,也是古時君子必備的壹種品德之壹。

俗話說的好:“畫龍畫虎難話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義”字看似簡單,真正想要做到,卻實在並不容易。

五德之三:誌——“其聲舒暢,專以遠聞,誌者方也” 。

敲擊玉石,會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並且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說明玉是有智慧的,並且善於傳達給周圍的人。

這是君子誌在四方的表現。

五德之四:勇——“不撓而折,勇之方也”。

不屈不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的這壹特點,代表著君子超人的勇氣!

五德之末:潔——“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當玉斷裂的時候邊緣會有很鋒利的斷口,但是我們用手來觸摸的時候並不會傷害到我們, 這點與其他任何物質都不同,表明了君子潔身自好的特點。

至此,玉徹底成為了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純潔之物,更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代名詞。

玉因為其在古代較為稀少,所以和青銅器、金銀器等多用於祭祀、裝飾、殉葬、進貢等,除此之外,玉石最大的用途是用於印章,最著名的莫過於和氏璧,當然和氏璧屬於“硬玉”。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寶石產量更加稀少,無法大面積普及,而金銀因其後期的貨幣作用,受君子不言利的影響,玉相對來說更加容易被儒家文化圈所接受。

對玉石的追捧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由港臺興起,並發展出新的工藝,宣傳理論依據主要是《紅樓夢》以及部分古代出現過玉的典籍,比如說《詩經》、《論語》等等,而實質上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僅僅君子的提法就多不勝數,完全沒必要當真。

當代對於玉的宣傳手段除了“君子如玉”的說法以外,就是“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了。

而實際上根據實驗,長期佩戴的過程或者所謂的“盤玉”的過程,實質相當於壹個極緩慢的拋光過程,在工廠的拋光車間可以把壹塊黑色的鐵塊用布帶拋光成比鏡面還要光可鑒人的平面,只不過把這個過程加速了千倍萬倍而已。

當前和田玉的價格遠遠高於黃金,而其儲量卻遠勝於黃金,證據表明,沒有任何壹個儒家文化圈 *** 會把和田玉或其他玉石做為硬通貨儲備在國庫,而出了儒家文化圈,更加得不到世界範圍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