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陽病簡介

太陽病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太陽病的穴位 2 治療太陽病的方劑 3 治療太陽病的中成藥 4 太陽病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太陽病 1 拼音

tài yáng bìng

2 英文參考

taiyang diseas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太陽病為病名[1]。《傷寒論》六經病之壹[1]。出《傷寒論》。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1]。多由外感風寒所致[1]。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1]。《尚論篇》卷壹:“太陽病之總脈總證,統中風傷寒為言也。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營衛,所以為受病之始。”《傷寒指掌》卷壹:“凡風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癥便有頭痛,項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癥。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癥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 *** 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傷寒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為寒水之經,主壹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人於裏,膀胱為表中之裏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參見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傷寒蓄水證、傷寒蓄血證:

太陽中風為病名[2]。太陽經病之壹,亦稱太陽表虛證[2]。中風是外感風邪之意,與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風不同[2]。太陽中風的特征是發熱惡風,汗出脈緩[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註解傷寒論》卷二:“風則傷衛,發熱,汗出,惡風者,衛中風也。……以衛為陽,衛外者也,病則不能衛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惡風也。”《傷寒溯源集·中風正治》:“中風,風傷衛也。……感之則為中風矣。然非獨春令為然也,四時皆有之,唯春時為當令耳。發熱者,風邪客於衛而郁蒸也,汗出惡風者,風邪襲於毛孔,衛氣不能司其開闔之常,玄府不閉,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風寒,故惡風也。”

太陽傷寒為病證名[3]。太陽經病之壹,亦稱太陽表實證[3]。由外感寒邪所致[3]。太陽傷寒的特征是發熱,惡寒,無汗,脈緊等[3]。《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註解傷寒論》卷三:“此太陽傷寒也,寒則傷榮,頭痛,身疼,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太陽經榮血不利也。”《傷寒辨證》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發熱,寒邪在表,不復任寒,故令惡寒,寒主閉藏,故令無汗。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寒於內,故令作喘。”《傷寒論辨證廣註·太陽病》:“寒邪在表,皮膚閉而為熱,則其人當無汗而惡風寒,……仲景用麻黃湯者,專以發太陽經無汗之傷寒也。”

傷寒蓄水證為病證名[4]。太陽腑證之壹[4]。《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類方》:“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其主要證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滿微熱,消渴,或水入則吐等[4]。膀胱為太陽經之府,太陽病不解,邪熱隨經入府,膀胱氣化不行,與水相結,而成蓄水證[4]。故用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解表[4]。

傷寒蓄血證為病證名[4]。指太陽蓄血證[4]。多由太陽病不解,瘀熱隨經,內結膀胱所致[4]。《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