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永樂大典的價值更高壹些,永樂大典編纂過抄程中是對以前文化的壹種整理保護發揚,而四庫全2113書我認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績工程,雖然號稱也保護了以往文化,但妳可以看看,為了編纂這部書,毀了多少5261經典,有多少4102是稀世孤本,為了達到皇帝要的效果,裏面有多少東西進行了篡改,與其說是發揚、整理以前1653的經典,還不如說是壹場文化災難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四庫全書》保存了中國歷代大量文獻。其藝術價值為: 1、規模亙古未有。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經典文獻,是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匯。 2、抄錄和輯佚《永樂大典》中孤本書籍。“四庫“館臣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失傳文獻500余種,其中380余種收入《全書》,120余種列為《存目》。 3、對圖書分類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標準和部別原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獻傳承的科學體系。乾嘉以後,凡編纂書目者,無不遵循其制度。 4、開創了多層次的古籍編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種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書》。開館之初,命館臣從應抄諸書中擷其精華,編纂《四庫全書薈要》。建造南北七閣,大力倡導藏書文化,體現傳統文化尊嚴和價值。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壹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53762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常識文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