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到五夫向朱熹問易,朱扣其學識,見他談吐非凡,即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四方來學者,朱必讓元定考詢方能入學。朱、蔡二人師友相稱,研究學問,著書講學,長達四十年,親密無間,在學術上成為朱熹的左肱右臂。
乾道六年(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設“疑難堂”,與朱熹在雲谷的“晦庵草堂”遙遙相對。為了及時聯絡問學,故在兩山懸燈相望,夜間相約為號,燈暗表明學有難處,翌日往來解難。元定每到朱處,朱必留他數日,論學經常通宵達旦。寶佑三年,理宗皇帝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繪蔡元定與朱熹對座講道神像。禦書“西山”巨字,由孫杭石刻於石崖上。
蔡元定教人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聞者莫不興起,在西山講學,學生常常擠滿書屋內外。朱熹說:“造化微妙,惟深於理者識之,吾與季通言未嘗厭也。”學生黃幹說:“開始受學晦庵,首試西山蔡公之門,從遊者多矣!公之來謁,先生必留數日,往往通夕論學不昧,從先生遊者,歸必過公之家,得其言論不忍去,去皆必有所得也。幹之識公為最久,而荷之教最深。”
西山公壹生不幹利祿,四十不就科舉,諸臣舉薦於朝,皇帝下詔,他都堅以疾辭,壹心以研究學問著書立說為已任。著有《律呂新書》、《皇極經世旨要》、《八陳圖說》等十四種書於世。 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權臣韓侂胄擅政,制造“偽學之禁”指道學為“偽學”,把“四書”、“六經”定為禁書,誣奏偽黨五十九人,朱熹被打成“偽學魁首”,去職罷祠。誣蔡元定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貶湖南道州編管。元定得訊,未向家人告別,即往府治報到,三子蔡沈,學生邱崇相隨,行至考亭贏州橋頭,朱熹與從學者百余人餞行,許多人感傷而泣下,元定卻泰然自若,不異平常,臨行賦詩雲:“執手笑相別,毋為兒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可知。”朱熹漢曰:“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屈之誌,可謂兩得之矣!”
朱熹向元定提出著《參同契》疑難,蔡當眾隨口解答如流,聽者無不欽佩。朱送元定行至馬伏“寒泉精舍”,兩人***同參訂《參同契》壹書,通宵不昧。翌日開始在嚴寒風雪的氣候中,扙履步行三千裏,腳為流血,抵達道州貶所,父子學生堅持讀書論學,四方學者聞之,來求學者日眾,元定不怕朝庭壓力,堅持授徒講學不倦。可謂不降其誌,不辱其身的高貴品德。 湖南道州氣候惡烈,元定公常年抱病,百方醫治難瘉,心想解易、春秋未竟,又有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唯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故囑子成書曰:“淵宜紹吾易學,沈宜演吾皇極數(洪範之數)而春秋則以屬沆。”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無故得罪而遂懈。又曰:”步步守著仁、義、禮、知、信,可傳子孫。”慶元四年八月初九病逝,守臣上奏,旨許歸葬,子沈扶柩三千裏以還,十壹月初六,葬於建陽莒口翠嵐山之源,公元2000年海內外眾裔孫集資將西山公墓建成“西山陵園”。
開熹三年(公元1207年),誅侂胄,枉者皆伸,朝廷對蔡元定平反招雪,初贈迪功郎,寶佑四年贈太子太傅謚文節。明嘉靖九年詔元定崇祀啟聖祠。
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頒賜宋儒蔡元定“紫陽羽翼”金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