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古籍的時候碰到沒有標點的白文怎麽辦?該怎麽斷句是個大問題,斷錯了照樣會誤解古人的意思,並且有可能以訛傳訛。那麽應該怎麽正確地進行標點斷句呢?
標點從來都不是壹件非常容易的事。
這個馬融已經是個經學大師了,但這個《漢書》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讀不懂,不知道怎麽斷句。這個馬融,專門跟著班固的妹妹班昭來學習怎麽樣讀漢書。魯迅也有壹段話。
說這個標點古文是壹個非常麻煩的事,非常困難的事。
魯國的哀公問孔子:“我聽說這個夔他壹只腳,這個事可信嗎?”孔子說:“夔是個人,為什麽壹只腳呢?他和別人沒有什麽差異,只不過夔這個人他通曉音律。所以堯帝說有夔這樣的人壹個就足夠了,讓他做了樂正。”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夔有壹,足。而不是說夔有壹足。這個斷句它是能夠產生非常大的意思差異的。斷不好,這個夔就成了殘疾人士了。那麽我們怎麽樣去標點古文呢?
壹、識字辨意是前提
首先要識字辨意。在中華書局有這樣壹個本子是這樣斷的。
第壹句話實際上是不通的。我們現在“作為”是壹個詞,但在古代它不是壹個詞。《說文》說:“作,起也。從人,從乍。”這個作就是起來站起來的意思。
《論語》裏面有“舍瑟而作”,就是把這個瑟放在壹邊,然後站起來。
《禮記·曲禮》上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應該什麽呢?應該是:是故聖人作,為禮儀教人。就是聖人興起了制作了禮這個制度,來教化人。
二、要熟悉文言語法
我們要知道這個斷法,在語法上講不講得通。在《論語》裏有句話,就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斷句法。
①《論語·鄉黨》
就是馬著火了,孔子退朝之後就問傷人了沒有?接著又問馬。那麽有人說這樣斷句體現了孔子的博愛精神,不僅關心人,還關心動物。
②
不,單獨斷句,是說有人回答了不。沒有 沒傷人。接著又問馬。這也是體現了孔子很愛護動物。那麽這兩種斷法行不行得通?
首先來說第壹種,我們只要調查壹下就會發現,沒有這樣的斷法。這個乎,作為語氣詞,後面不會再跟壹個否,不會再跟壹個不,沒有這樣連用的。
第二種傷人乎,我們可以調查上古的文獻,基本上後面也不會再跟這個否,從語意上也不是這樣的。因為孔子他的思想是重視人,人是最重要的,是天地間最貴的。
③正確的斷句結合語法,結合文意應該是:
傷人乎?不問馬不關心馬的事兒,只問這個人傷到了沒有?
三、會利用文言虛詞
例如像這個曹植的《與楊修書》,中華書局1977年版有這樣的標點斷句。
《與楊修書》
相與夫街談巷說,這句話是不通的,因為這個夫壹般是做發語詞的,所以正確的斷句應該是,把這個相與斷在前邊兒,這個夫它作為壹個句子的開頭,這樣斷: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我們看中華書局1957年版的《左傳》
這個斷法也是犯了類似的錯誤,應該把這個夫和唯善連在壹起。夫唯善,故能舉其類。
其實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利用夫來斷句的辦法。他們總結的規律是什麽呢?就像劉勰說的。
這個夫惟蓋故,他們是放在句首的。乎哉矣也,他們是放在句末的。
四、要掌握行文特點
要熟悉這個文體。比如說有人把李華的《吊古戰場文》進行了這樣的斷句。
好像有點楚辭的味道,但是楚辭有沒有這樣斷句呢?是不是每句話都是兮結尾的呢?實際上不是的。楚辭的兮往往是在句中的,所以它的正確斷句應該是這樣的。
五、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識
比如《自治通鑒》標點本有這樣壹個斷法。
這個郡國,每個地方都舉壹個孝廉,就是壹個人。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
在漢代這個孝廉是分開的。
顏師古註:“孝為善事父母者,廉為清潔有廉隅者。”就是孝和廉,他是兩個人。所以我們《資治通鑒》的這句話應該是斷開的。
初令郡國舉孝、廉各壹人。就是每個郡國要舉兩個人。
六、要考慮情理通順
《資治通鑒》描寫赤壁之戰,有這樣壹段文字,在中華書局1956年版是這樣標的。
好像是說這個土崩瓦解了,士兵都把這個盔甲武器扔掉了,大家爭相投水去死。我們想壹想,死是每個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怎麽還會爭投水死呢?這個與情理不通。那麽怎麽斷才通呢?
應該這麽斷,在水後面斷開。
就是投到水裏面,但是不會水的也很多。而且這個江流很急,那麽會遊泳的人,他可能在長江裏面也會淹死,所以死者十余萬。
這節課的內容,總結起來就是古人的離經辦誌的工作,就是要能把沒有標點的經典文獻,加上標點分開來讀,把這個意思顯現出來,這樣的工作也是壹項基本功。像章黃學派的大師黃季剛先生,就手批了很多白文經典,我們現在的這個《十三經》也是參考了黃侃先生的批註斷的句。所以我們要想讀懂古代文獻,除了閱讀其他人的標點,我們自己也應該掌握標點的基本功,同時還應該掌握基本的音韻知識。因為古代漢語說到底還是語言,我們所看到的所有文字說到底,還是要傳達古人用聲音表達的意思。接下來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古代的聲母表三十六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