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回答壹下易經和易經?

請回答壹下易經和易經?

《易經》是戰國時期解釋和發展《周易》的文集。其理論源於孔子,具體是孔子後來的學習形成的。七種易傳共10篇,分別是荀傳、象傳、文言傳、銜接傳、說卦傳、虛卦傳、雜卦傳的上下篇。自漢代以來,它們也被稱為“十翼”。

銜接是本版《易傳》的第四種,是本版《易傳》七種中思想層次最高的壹種。“銜接”解釋卦義和卦位,采用的方法是取意、取象、取位;還論述了求蔔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中蔔筮和蔔筮畫的產生和形成。銜接認為,《周易》是壹部關於聖人之道的古書,聖人之道有四:壹是觀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是占蔔。《易經》是壹本充滿憂慮和道德教訓的書。讀易經要從利弊中提升道德境界,作為化惡為善的手段。

創造性地闡述和發展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和凝聚力。他認為“壹陰壹陽為道”,奇數、偶數、陰陽二卦、乾坤二卦、八經、六十四卦都是由壹陰壹陽組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易經。它把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壹來解釋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壹切變化。它特別強調宇宙變化無窮的本質,說“天地大德即命”,“命即易”。他還提出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唐五革命是以自然和人民為基礎的”,肯定變革的意義,主張不斷自我完善,通過變革來完成成就。同時,它以“保和合”為最高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和思想。凝聚肯定“易經與天地之準”,認為《易經》及其占蔔方法建立在對自然現象的建模基礎上,其根源在自然;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占蔔作用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包含壹切變化規律。其中說“易經有太極,意為二儀生,二儀生四家,四家生八卦,將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它把用筷子求蔔的過程理論化了,實際上包含了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家影響很大。

讀《易傳》,較好的古註是孔的《周易正義》,收錄在《十三經註》中。今天徐誌銳的《周易新註》,齊魯書局,1986版,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都比較好。重點閱讀銜接的第壹和第二部分。

《易經》概述

易是變,經是法(或經典)。也就是易經(易經)這種嚴謹的哲學著作,在科學上可以作為占蔔之用。只是因為很深奧,很難理解,所以才有很多牽強附會的理論。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第壹部代表作。歷代正統學者用多種不同的語言贊美它。總的來說,他們稱贊它為“群經之首”,對它非常尊重。相反,他們認為這只是壹部古代的占蔔書,接近於巫祝的偽言。只是到了孔子的《周易傳》,以及歷代眾多學者之後,後人才盲從推崇。更何況近代以來,類似的輕佻嘲諷還有很多。《易經》原本是壹門古代的占蔔學術,但在商周時期,通過《文王》的校勘和註釋,它從占蔔的範圍被放入了“天人”的學術領域,從而《易經》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根基。自東周以來,為孔子所研究、所述,同時作為百家學術思想的源頭而散載。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的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釋道諸子百家,甚至唐宋以後的儒釋道,不去探究《易經》就會忘記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