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卷:
春卷原本是立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卷。清朝以後,制作有所改進,其餡由芹菜、韭菜、竹筍組成,寓意辛苦、長久、蓬勃。以後會變成四季的小吃,叫春餅。
2.菜頭香:
菜頭鍋是潮汕當地的壹種年糕,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蒸。制作時,先將蘿蔔刮去糙皮,切成絲,放入小鍋中煸炒至軟身,加入香腸、蝦仁、香菇、芹菜,加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與米糊、土豆粉拌勻,然後放入蒸鍋蒸至筷子插入不粘即可。
3、鴨媽媽擰:
鴨媽媽麻花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制作要求嚴格。鴨媽媽麻花的餡料有四種,分別是綠豆餡、紅豆沙餡、芋泥餡、麻糖餡,每種餡料約15g。母鴨在白糖水中煮至浮於水面。
4、綠豆糕:
山張林古港是明清時期紅頭船交匯的地方。每到中秋節,成千上萬的有技巧、有智慧的女人們往往喜歡加工制作美食糕、綠豆糕。他們的傳統工藝和加工方法精湛,蒸熟後晶瑩剔透,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5、蘿蔔幹:
傳統腌制曬幹的蘿蔔幹,是潮汕地區傳統家常菜。口感酥脆,是佐餐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6.蚱蜢:
草薙是用壹種叫草薙的幹草熬制汁液,加入少許紅薯粉使其凝固,放入小罐子中,蓋上蓋子制成的。挑賣的時候,壹頭是碗筷架和紅糖,洗碗水放在架下,另壹頭是小壇子。
賣的時候用銅勺從草頂上切下碗來,撒上糖粉,點上壹滴橙糊。朝陽、普寧農村賣幹草時,用壹枚多孔的銅錢,把缸裏凝結的幹草挖出來,做成條狀。加入紅糖,溫吃或冷吃。
7.抗沙芋頭:
抗沙芋頭曾是潮汕地區中秋節的時令食品。芋頭去皮後,切成手指狀的塊,放油鍋裏炸壹下,撈起。每隔壹段時間,將芋頭放入油中去除水蒸氣。然後在白糖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鍋中,等糖水像膠水壹樣粘的時候,把芋頭塊放進去,拌勻,撈起,馬上從爐子上取下。
8、鹽水鵝腸:
鹵制鵝腸鹵制後,去除了鵝的腥味,鵝肉吃起來飽滿、軟嫩,吃後有回味。
9.牡蠣品牌:
蠔烤是潮汕特有的小吃,外地人來潮汕總想嘗嘗這道美食。在鎮上的酒店和小吃店有很多這樣的小吃,西天香生蠔烤是汕頭著名的小吃之壹。
10,手工牛肉丸:
手工牛肉丸是用新鮮的牛腿裹著肉,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案板上,用兩把特制的方錘和小刀把牛肉火腿錘成漿狀。
加入少量雪粉、精鹽、精魚露、味精,繼續錘打15分鐘,然後放入大碗中,加入切好的方魚、白肉、味精,拌勻,用手攪拌蛋撻,直到肉漿粘手。
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頭擠成丸子,用勺子放入溫水盆中,用文火煮丸子8分鐘左右,撈起牛肉丸。吃的時候用原湯和牛肉丸放在鍋裏煮,加入適量的味精、香油、胡椒粉和芹菜,配以沙茶醬或辣椒醬食用。
11,大豪魚丸:
達濠魚丸選用優質鮮魚,白軟、酥清,方便壹般家庭酒店食用。
12,苦汁:
甜汁是米制品的壹種,輔料的配制很受重視。輔料為長效豬肉鹵汁、鹵制五花肉和油煎蒜粒。
13,智健:
梔子的原料是糯米。古代是將糯米浸泡,用手工石磨磨成粉,加入搗碎的梔子浸泡濾渣成黃色藥液,再與生姜堿液混合,放入蒸籠蒸熟,得到壹種黃色、晶瑩潤滑、清香優質的梔子。梔子花是苦的,吃的時候要拌白糖,也可以煮成湯,晚餐和食物也是壹流的。
14,炸糕:
爆炒餅十分註重火候,使餅外酥裏嫩,鮮甜無比,色澤金黃透亮,香氣四溢,口味鹹、甜、香、辣。
15,母親龔宗秋:
馬勞宮湯圓是指汕頭市升平路媽祖宮附近的順德湯圓。因為粽子是用竹葉包裹的,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所以有這個說法。因為潮人在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所以五月不吃粽子,不敢放出來的說法也有諺語。
16,鼠曲香:
傳統潮汕女人會做蛋糕,每到農歷新年還不忘做捕鼠器。通常只有在農歷新年期間才會制作老鼠殼,因此潮汕人也稱之為年果。
17,潮汕鹵鵝:
潮汕特產獅子頭鵝,肉質肥美,鹵鵝是地方風味食品,香滑,肥而不膩。
18,湯錢:
滴湯錢是在傳統潮州小吃糯米錢的基礎上創新的潮州小吃。它吸收了傳統小吃的好做法,改進了傳統小吃的壹些缺點,從而使這種小吃更加完美。
19,水晶球:
水晶球是由生粉制成的。皮薄、厚薄均勻、堅韌、光滑、透明,殼呈球形,裏面的餡可以看得很清楚。餡料有甜的和鹹的,比如綠豆餡、豆沙、芋泥等等。
20、豬腸脹糯米:
豬腸糯米飯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小吃。其壹般制作方法是取豬腸中段,先將糯米浸泡,與豬肉、香菇、蝦仁、蓮子等輔料混合,加入鹽、味精、胡椒粉等調料,然後填入洗凈的豬腸內,兩端用紗紮緊,放開水鍋煮約1小時,再取出切成小塊,蘸上甜面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