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壹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壹帶,與其他少數民族壹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對於土家族的源流,壹直以來史學界存在許多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普遍認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國土巴子國(今重慶市)最興旺的時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國卻被秦國所滅。巴子國滅亡前後的壹段時期,巴人開始從重慶壹帶往東遷移。從西元1300年開始,這壹帶的居民逐漸被統稱為“土家”。
巴人演變成土家族的論據:
1、巴人和土家族族稱發音相同。土家族自稱“比茲卡”, 其中“比茲” 是名稱本身,“卡” 等於“族” 或“家”。而古代與中古的巴人, 自稱中也有帶“比” 的音節,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經活動過的區域內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灘,湖北的百節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貴州的必際縣,重慶的百節、柏枝山, 以及壹些帶有“鱉” 或“別” 的地名如“鱉縣” 等。在人名、姓氏、族稱方面,在巴人活動過的區域或歷史中,有:胚氏、“斑子” 與班氏、“復夷”、比足齊、必際、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壹個多虎的環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巴人與土家族生活過的西南和中南地區, 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虎的環境,這在古籍《山海經》、《漢書》、《華陽國誌》、《南齊書》、《蠻書》、《談苑》、《虎薈》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稱白虎後裔,有白虎神崇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說: “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華陽國誌》記載,漢初的“板檐蠻” 又稱“白虎復夷”。東漢繁長、張祥等題名的碑裏列有兩個“白虎夷王”,名叫資偉與謝節。入晉以後, “板檐蠻” 又有“弓弓頭虎子” 的稱號。南北朝末葉,鄂東長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稱屬於“虎蠻”部族的。樊綽《蠻書》卷十說: “巴中有大宗,廩君之後也。……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 白虎之後也。” 可見,從西漢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稱為“白虎夷”,或“虎子”、“虎蠻”。
3、巴人和土家族語言中有相同的詞匯。這就是:虎稱“李” 和魚稱“娠隅”。巴人與土家族都有虎稱“李” 的詞匯。巴人稱魚“娠隅”這個字例,與今天土家族的同類稱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據《世本》和《華陽國誌·巴誌》載,廩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關於巴人姓氏的研究,是與其起源、演變和融合有關的重要內容,因而歷來學者均較為註意。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對巴人五姓與七姓的發展及下落作了詳盡的考述。關於前五姓,他說:巴,除了廩君自己姓巴名務相以及戰國時代有壹個巴蔓子而外,作為壹個姓氏,似乎沒有在巴人區域裏流傳下來.而在漢人的區域裏,卻出現了壹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帶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許與巴人的樊姓有關;可以和樊氏壹起說到的是範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為姓的人,文獻無證,但和在音讀與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譚等,則盡有其例,它們都或多或少與巴人及其後裔土家人有關。相,據傳後來演變為土家族的大姓向。鄭,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