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姜附湯簡介

姜附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姜附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2.4 摘錄 3 《重訂嚴氏濟生方》:姜附湯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湯 4.1 處方 4.2 功能主治 4.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論述 4.5 摘錄 5 《聖濟總錄》卷七:姜附湯 5.1 處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5.5 摘錄 6 《聖濟總錄》卷壹四二:姜附湯 6.1 處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6.5 摘錄 7 《痘疹活幼至寶》卷終:姜附湯 7.1 處方 7.2 功能主治 7.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7.4 摘錄 8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姜附湯 8.1 處方 8.2 功能主治 8.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8.4 摘錄 9 《外科樞要》卷四:姜附湯 9.1 姜附湯的別名 9.2 處方 9.3 功能主治 9.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9.5 摘錄 10 《朱氏集驗方》卷四 10.1 方名 10.2 組成 10.3 主治 10.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1 《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 11.2 組成 11.3 主治 11.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2 《普濟方》卷壹九九引《廣南衛生方》 12.1 方名 12.2 組成 12.3 主治 12.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 13.2 組成 13.3 主治 13.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4 《辨證錄》卷壹 14.1 方名 14.2 組成 14.3 主治 14.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5 《不知醫必要》卷三 15.1 方名 15.2 組成 15.3 主治 15.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5.5 加減 16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16.1 方名 16.2 組成 16.3 主治 16.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16.5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姜附湯 1 拼音

jiāng fù tāng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姜附湯 2.1 處方

附子(炮.三錢) 幹姜(炮.五錢)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四肢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

2.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壹服,水二鐘,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2.4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3 《重訂嚴氏濟生方》:姜附湯 3.1 處方

幹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

3.2 制法

上哎咀。

3.3 功能主治

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

3.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挾風不仁,加防風15克;兼濕腫滿,加白術15克;筋脈攣急,加木瓜15克;肢節疼痛,加桂心15克。

3.5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4 《千金》卷十八:姜附湯 4.1 處方

生姜8兩,附子4兩(生用,4破)。

4.2 功能主治

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亦主卒風。

4.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4.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專,乃幹姜附子湯之變法。彼取溫中,故用幹姜,此取滌痰,故用姜汁,兩不移易之定法。

4.5 摘錄

《千金》卷十八

5 《聖濟總錄》卷七:姜附湯 5.1 處方

幹姜(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酒浸,切,焙)1兩,白術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

5.2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5.3 功能主治

中風,失音不語。

5.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5.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

6 《聖濟總錄》卷壹四二:姜附湯 6.1 處方

生姜半兩,艾葉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生地黃1兩半。

6.2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

脈痔有蟲,時或癢痛,血不止。

6.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6.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壹四二

7 《痘疹活幼至寶》卷終:姜附湯 7.1 處方

白附子2錢,老生姜2錢(切細)。

7.2 功能主治

痘正出時,調護不慎而為風邪所襲,眼直視,牙關緊者。

7.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濃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7.4 摘錄

《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8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姜附湯 8.1 處方

杜仲、幹姜(炮)、附子(炮)。

8.2 功能主治

腰臍寒痛,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脈必緊。

8.3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9 《外科樞要》卷四:姜附湯 9.1 姜附湯的別名

參術姜附湯

9.2 處方

人參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幹姜(炮)5錢,白術5錢。

9.3 功能主治

瘡瘍,真氣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以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9.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參術姜附湯(《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9.5 摘錄

《外科樞要》卷四

10 《朱氏集驗方》卷四 10.1 方名

姜附湯

10.2 組成

白豆蔻半兩(去殼),附子1個(7錢,炮),縮砂仁3錢,白姜1兩(炮),甘草半兩。

10.3 主治

脾虛腹脹,嘔吐痰飲,食不進,或發寒熱。

10.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8分,空心服。

11 《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1 方名

姜附湯

11.2 組成

幹姜3兩,附子3分,甘草1兩。

11.3 主治

陰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厥冷,語音不出。

11.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12 《普濟方》卷壹九九引《廣南衛生方》 12.1 方名

姜附湯

12.2 組成

黑附子(生,去皮臍)。

12.3 主治

瘴毒陰候,發熱或寒,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疼重,舌上苔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逆,或汗出惡風。

12.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每個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盞半,入炮黃耆、幹姜2錢,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

13 《赤水玄珠》卷二 13.1 方名

姜附湯

13.2 組成

幹姜5錢,熟附子3錢。

13.3 主治

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癥傷寒,大便利而發熱;及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13.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水2鐘,煎8分,作2次服。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

14 《辨證錄》卷壹 14.1 方名

姜附湯

14.2 組成

白術1兩,茯苓5錢,附子1錢,人參5錢,甘草1錢,幹姜1錢。

14.3 主治

冬月傷寒,45日後,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沈重而疼,或咳,或嘔。

14.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5 《不知醫必要》卷三 15.1 方名

姜附湯

15.2 組成

白術(凈炒)3錢,附子(制)3錢,幹姜(炒)1錢5分,良姜1錢,炙草1錢。

15.3 主治

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

15.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候溫急服。

15.5 加減

欲嘔者,加制半夏2錢。

16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16.1 方名

姜附湯

16.2 組成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幹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銼,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1兩半。

16.3 主治

傷寒巨陽中風,項背強,嗇嗇惡寒,汗不出。

16.4 姜附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大棗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取汗,未汗再服。

16.5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姜附湯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腹脹

川芎陳皮幹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湯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時卻下利支厥,嘔逆腹...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腹脹

川芎陳皮幹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湯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時卻下利支厥,嘔逆腹...

《奇效良方》:[瘡診論卷之六十五瘡疹論藥方]瘡疹病中表裏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乳香(壹豆大)上為細末,米飲調下。壹百二十五、姜附湯。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時卻下利,肢厥嘔逆...

《本草新編》:[卷之四(征集)]幹姜(炮姜)

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還陽之功也。或問傷寒門中有姜附湯,其用幹姜之義,想亦與理中湯同意?曰∶姜附湯中...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三雜證門下]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