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青浦有沒有傳說

青浦有沒有傳說

距今6000多年前,在青浦縣城東面的趙巷鄉崧澤村和東北的重固鄉福泉山,已經有新石器時代村落。距今4000年以前,在古岡身以西的寺前、金山墳、劉夏、淩家角等地,分布著更多的聚居村落。根據《禹貢》、《爾雅》等古籍記載,本縣地域在上古時為九州的古揚州之域。

城區夜景

西周時,按《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記,約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立國於江南,稱勾吳。周武王克殷後,封仲雍曾孫周章於勾吳,國號吳。青浦縣境屬吳。[3]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長水縣,縣境屬之。

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諸侯爭霸,越兼並吳國,縣境遂屬越。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又滅越,縣境隨之屬楚。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於吳,縣境為黃歇封地。[3]

秦時,廢分封,置郡縣。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以吳越地置會稽郡。青浦縣境屬會稽郡。《漢書·地理誌上》載:會稽郡,縣二十六,由拳其壹。今青浦縣域為由拳縣東境。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劉賈為荊王,領有會稽郡。十二年,改封劉濞為吳王,原荊國領地改屬吳王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劉濞謀叛被誅,封地撤,青浦縣境屬會稽郡婁縣,隸揚州。東漢時,定州郡縣三級。[3]

順帝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劃分為二,錢塘江東為會稽郡,錢塘江西為吳郡。本縣地域仍屬婁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於縣境東北建造青龍戰艦。同年,陸遜以破荊州關羽有功,封華亭侯,後進封婁侯,縣境為其封地的壹部分。

三國吳黃龍初(229年),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年),又改禾興為嘉興。本縣地域屬嘉興縣,隸揚州吳郡。晉鹹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弟嶽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至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罷吳國,仍為吳郡,屬揚州。齊時承宋制,郡縣不改,縣境隸屬如故。梁天監六年(507年),由吳郡分置信義郡,以婁縣地改置信義縣,本縣地域屬信義郡,為信義縣南境地。大同元年(535年)析信義縣置昆山縣,本縣地域屬之。[3]

陳禎明元年(587年),改吳郡置吳州,縣境隸屬如前。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改吳州為蘇州,屬揚州行臺。信義郡並入蘇州,信義、昆山均改入常熟縣。十八年復置昆山縣,隸蘇州,本縣地域屬昆山縣。

新農村建設

唐天寶五年(746年)設青龍鎮。十年,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昆山南境地置華亭縣,屬蘇州,蘇州隸江南東道。本縣地域在華亭縣西北境。唐時蘇州屢次更名,或稱吳郡,或稱蘇州。隸屬屢變,或屬潤州,或屬江南道、江南東道,或屬浙西道。唐末藩鎮割據,國內大亂。乾符四年(877年),僖宗逃離長安至西蜀,縣境為王騰所占領。[3]

乾寧四年(897年),錢镠遣顧全武攻拔之,地域屬吳越。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镠為吳越王,貞明三年(917年),錢自稱蘇州為中吳府。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於嘉興置開元府,華亭縣屬開元府。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罷開元府,華亭屬中吳軍。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嘉興為秀州,本縣地域仍屬華亭縣,隸吳越秀州。宋至道三年(997年),原吳越地為兩浙路。[3]

熙寧七年(1074年),分兩浙路為浙東路和浙西路,本縣地域屬浙西路嘉興府華亭縣。景祐中(1034-1038年),置文臣理青龍鎮事,以右職副之。大觀元年(1107年),置監鎮理財官於青龍,治水利兼領市舶。[3]

政和四年(1114年),改秀州為嘉禾郡,改青龍鎮為通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復青龍鎮,縣境歸屬如舊。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嘉興為路,置華亭府,翌年改為松江府,屬江浙行省。二十九年,從華亭縣分出東北五鄉置上海縣。至正十六年(1356年)後,罷青龍鎮市舶司。本縣境域半為上海縣西部地,半為華亭縣北境地。元末張士誠占領縣境。至正二十七年,松江知府王立中歸附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廢江南行省,松江府直隸中書省。十三年廢中書省,直隸六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以江南為南直隸省。本縣地域仍屬松江府。嘉靖二十壹年(1542年),析華亭縣西北修竹、華亭二鄉,上海縣西新江、北亭、海隅三鄉,置青浦縣,縣治青龍鎮(今舊青浦鎮)。三十二年廢縣。萬歷元年(1573年)復置縣。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為江南省,設承宣布政司。十三年松江府屬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右布政使司駐蘇州;康熙六年(1667年),更屬江蘇布政使司。青浦縣屬松江府,隸江蘇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析縣境北亭、新江二鄉,置福泉縣。

乾隆八年(1743年)裁福泉,仍歸青浦管理。

曹知白

曹知白(1272-1355)元代書畫家,青浦小蒸(古時屬浙西華亭)人。曹知白主要成就在山水畫。他善用淡筆皴擦,簡潔蒼秀,風格獨特,是元代李(成)董其昌稱他為松江第壹人。傳世作品有《重溪暮靄圖》、《寒林圖》冊、《疏松幽岫圖》軸、《雪山圖》軸、《松林平遠圖》軸、《群峰雪霽圖》軸等。[18]

王昶

王昶(1725-1806)清代著名學者,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朱家角人。王昶先後出任過江西按察使、直隸按察使、陜西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王昶在金石考古之學、文學藝術、詩詞、治國方略等方面皆有研究,著有《金石萃編》160卷、《湖海詩傳》、《湖海文傳》、《明詞綜》、《國朝詞綜》、《陳忠裕公全集》、《使楚從譚》、《征緬紀聞》等。此外,他編輯的《青浦詩傳》為青浦留下了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王昶還曾參與纂修《大清壹統誌》、《續三通》,主修過《西湖誌》、《太倉州誌》。王昶還是個教育家,他編撰的《天下書院總誌》為清國史館收藏。[18]

陸士諤

陸士諤(1878-1944)名守先,字雲翔,筆名雲間龍,朱家角鎮人。陸士諤壹生著作極豐。據不完全統計有七、八十種,其中壹類為通俗小說,包括《新孽海花》、《官場怪現狀》、《清史演義》、《三劍客》、《焦窗雨話》、《新上海》等。還有壹類為醫學著作,包括《國醫新話》、《士諤醫話》、《醫學指南》等。陸士諤以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譽為上海名醫。[18]

陳雲

陳雲(1905-1995)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人,中***黨員,原名廖陳雲。先後出任中***青浦縣委書記、中***中央組織部部長、中***中央東北局副書記、遼東軍區政委,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壹書記、國務院財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19]

管道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女,青浦小蒸人,趙孟頫妻。管道升擅詩、文、書、畫及刺繡。元仁宗曾命她寫《千字文》,用玉軸裝飾,藏於秘書監。畫善花卉、人物、山水,尤工墨竹,論者以為“晴竹新是其始創,其後人模範”。她還曾在湖州瞻佛寺高壹丈多、寬壹丈五尺余的粉墻上畫竹石圖壹堵,《吳其貞書畫記》稱其“晴竹亭亭如生,使人望去清風徐來,寒氣襲骨,抑且用筆熟脫,縱橫蒼秀,絕無婦人女子之態,偉哉!”傳世作品有47歲在碧浪湖泛舟時所畫的《水竹圖》卷等。[18]

夏瑞芳

夏瑞芳(1871—1914),字粹方,江蘇青浦人。清心書院畢業後,與好友鮑鹹恩、鮑鹹昌和高鳳池等***同集資,創辦了商務印書館,被公推為經理。在任17年,勤墾工作,知人善用,有膽識有魄力。在他的經營管理下,商務從壹個小作坊逐步發展為壹個大型出版企業。他本人也從壹個普通的排字工人成長為我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出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