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派:亦稱河間學派,金元壹代宗師劉著眼於火熱的病機,提出“六氣皆火化”的學說,創立火熱學說,運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他不僅為中醫病機理論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啟發了後世建立溫病學理論。因劉居河間,故又稱河間派。
沂水派:張,河北沂水人,晉代醫生。他受《內經》和《中藏經》的啟發,以臟腑標本虛實之辯分析疾病的發生演變,總結藥物的使用,以簡控繁,創立了“臟腑病機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
攻邪派:金元壹代宗師張從正強調“病由邪氣引起,攻邪有(治)病”,主張治療以驅邪為主,善用發汗三法,強調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壹個方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豐富了臨床經驗。
補土派:又稱溫補土派,金元時期的大學者高力認為“人應以胃氣為本”,非常重視後天的脾胃,創立了脾胃學說,比溫補法更勝壹籌。
養陰派:金元壹代宗師,受劉火熱學說的影響,接受的內傷學說,提出“陽常盈,陰常不足”的新學說,在治療疾病中運用養陰降火法。
溫補學派:明代薛基、張介賓、趙先科、孫壹奎、李鐘子等醫家重視命門水火之學。對臟腑病機的探討逐漸聚焦於虛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豐富和發展了命門理論,在中醫理論上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明末溫病流行,傷寒治療無效。它由明代吳友克首創,清代以葉、吳棠為骨幹,大膽探索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提出溫病機理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成就。
這七大醫學院成為中醫發展的主鏈和主脈,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發展、演變、完善的軌跡。至於歷史上的很多醫生,包括歷代那些名醫,他們醫術高超,著述豐富,但沒有明顯的學派傾向,也是醫學界的璀璨明星。
中醫學派是歷史的產物,是珍貴的遺產,值得後人在醫學領域倍加珍惜。半個多世紀以來,專科教育基本上以壹種標準化、規範化的模式取代了幾千年來的師徒制,成為培養當代中醫人才的主要途徑。數以萬計的學術流派成為中醫藥領域的主力軍,這是中醫藥事業和教育的壹大飛躍。但是中醫最重要的還是靠臨床實踐和經驗的積累,靠醫生的醫療水平和能力。所以在培養* * *性的同時,更要註重培養和發展醫生的人格。不同流派的傳承與實踐是創造中醫藥特色的重要途徑,也是繁榮中醫藥學術、倡導百家爭鳴、豐富中醫藥內涵、呈現中醫藥生命力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