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出汗太多傷正氣,津液和血液的關系缺壹不可!

出汗太多傷正氣,津液和血液的關系缺壹不可!

前幾天,壹個70多歲的鄰居老太太在理療館蒸。蒸完後,她覺得頭暈,就回家休息了。第二天醒來後,她頭暈得更厲害了。她去了醫院,因高血壓入院。各種降壓藥都降不下來。壹天後,她被確診為“腦梗塞”,常規治療半個月後,偏癱康復出院。在此之前,我已經多次提醒這位老太太不要去“發汗理療”,因為我知道她有糖尿病,而且因為退休後無事可做,她喜歡去理療養生。#特殊案例#

那為什麽出汗對身體有這麽大的傷害?中醫認為,汗(津液)和血都是水谷所精,汗為血,血為汗,習慣上稱之為“津液血同源”。大量失血或失液會使人極度虛弱。津液與血液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體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淩柯說:“養氣者,分泌津液,註入脈中,化為血”,靈樞癰說:“津液和調,紅化為血”,都指出了這壹點。

2.血液通常從脈搏中滲出,而體液是外面的液體。

這個說法可以從《靈樞逆順胖瘦》中描述脈象起止的壹段話來理解。原文是:“沖脈之夫也,五臟之海,五勝六腑皆不凡。在上面,是由於停滯,陽的浸潤,朱精的灌溉...在底部,與陰氣不足的經絡結合,滲透三陰;前者出附,下軌,入大指間,透絡暖肌。”蔣天旭在《風、勞、膈四證治》中說得更直接:“津液,除了血液之外,還超越於外,周身循環,像天空的清露。”

因為津液是津液的組成部分,傷損失液肯定會導致血燥。因此,在臨床治療多汗、津液不足的患者時,不宜采用放血療法。因為血液正常情況下是從脈象中滲出來的,是液體,而且由於液體和血液的同源性,反復或大量出血也會造成液體的消耗。因此,臨床上有“血死不能汗”、“養血亦可生津”、“口渴重則不生津”的告誡,應進壹步與養血滋陰配伍。

靈樞營養生館也說:“取血者無汗,冒汗者無血”。“取血”和“取汗”這兩個詞,就像《童論虛實》中提到的“取精為虛”壹樣,可以解釋為“大量流失”或“過度流失”。因為這是兩個治療原則,“不出汗”就是不用出汗來治療,不出汗;“無血”不應該用放血、活血、涼血的方法來治療,並不代表血量極度不足。

“取血者無汗”是指血液過度消耗時不要用出汗;換句話說,出汗並不是用來治療用血量過多的病人的。在臨床上靈活運用這壹原理,仲景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正如他所指出的:“誤令者遲。別多心,妳怎麽知道?不驕傲導致氣血不足,所以”,“瘡家雖痛,不流汗”,“瘡家不能流汗”,“亡家不能流汗”。

“汗出不血”是指在出汗過多、津液流失的情況下,盡量不要用放血、活血化瘀的方法來治療“血虛”。

血液正常從脈中滲出,就是津液,津液進入脈中,成為血液的成分。所以,如果“出汗的人”是“血”的話,他就可以更大程度地耗盡自己的津液。如果“搶血者”出汗,會傷血。

此外,氣與津液的關系也很密切。氣是依賴津液和血液的,如多汗或頻繁嘔吐,不僅傷津液,還會損傷氣。由於臨床上存在“氣隨津液失”、“汗多傷正氣”的現象,所以有“津液傷氣耗”之說。太多自己出汗的朋友意識到身體是不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