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獨特性和表現力,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主要表現在:1。象形文字:單詞的形狀與它所指的事物的形象相似。如山、天、田、井等。2.表示:這可以說是經過加工的象形文字,其含義也與其字形有關。比如結尾,書,刃等等。3會意:壹個字的意思與該字各部分的構成有關,不同於象形和說明,主要結合字體,如休、歪、森、林等。4.形聲:這些字都是組合字,分為形聲、形意、聲音。如孔、銅、管、桐等。
三千多年來,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都是用繁體字記錄的,可以說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成就。但是,每當我們縱觀壹代人的發展,繁體字的缺點越來越突出,主要是:1難讀:繁體字中有很多相似的字,壹不小心就容易讀錯。2難寫:繁體字筆畫多,寫字費時費力,真讓人吐血。3難記:漢字多達六萬個,常用漢字也有兩三千個。即使是現在,記起來還是很難,繁體字筆畫多。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因此,為了方便書寫和記憶,漢字按照“既定慣例,穩步推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包括減少異體字的數量和筆畫數。1955年,我國公布了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和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匯總,廢止了1055個異體字,簡化了2238個繁體字。再用漢字就方便多了。
當然,正確理解繁體字沒有壞處。古籍整理和文物展覽仍應使用繁體字。此外,在今天的臺灣省、香港和澳門,仍然保留著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