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們的家鄉隨州山或水有什麽美麗的傳說

我們的家鄉隨州山或水有什麽美麗的傳說

說到隨州的山,最有名的就是烈山,位於湖北省隨州市北郊厲山鎮九龍山南麓,是華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的誕生地。從春秋戰國時期壹直到現在,歷朝歷史學家、歷史文獻都作了肯定的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湖北隨州厲山”即炎帝神農故裏烈山。如:春秋《禮記·祭法二十三》:“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國時韋昭註: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春秋左傳註》第四冊:“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為稷(沈韓補註雲:“(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農即柱,厲山在今湖北隨縣北四十裏)自夏以上祀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古神農洞位於九龍山腰。為明朝萬歷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立;神農宮為三進四層宮殿式建築,集中華五千年文化精粹於壹宮。相傳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具,教人使用;培育五谷,助民眾溫飽。後來,他與黃帝聯合打敗蚩尤,成為中華民族的***同始祖,中華民族因而又稱炎黃子孫。正當黃帝氏部落如東方旭日時,炎帝部落卻走向衰落。從石年到榆罔,炎帝神農之世並非風平浪靜,如在炎帝魁之時就發生夙沙氏殺其諫臣箕文的事件。而像***工和祝融、榆罔和蚩尤、蚩尤和黃帝之戰,都發生於炎帝神農之世,它們涉及了炎帝族的衰敗過程。

祝融和***工之爭。本來,祝融和***工是父子關系,所謂“祝融生***工”是也但是為了爭奪帝位,祝融火攻,***工水戰,打得天陷地崩。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說:諸侯有***工氏,任智以刑強,霸而不王,以水桑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在這壹仗裏,祝融是統治神,任智以刑強的***工是反抗神。***工雖然沒有獲勝,但是他壹怒乃頭觸不周山,使天杜折,地維缺,使得強盛的炎帝族元氣大損。

榆罔和蚩尤之爭。榆罔是炎帝族的最後壹個首領,蚩尤雖然是臣子,但也不簡單,是炎帝的後代,非常聰明,發明了戈、殳、戟、酋矛、夷矛。尤作五兵,謂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今按:“殳”這種兵器古籍雖多有記載,但在曾侯乙墓開挖之前,並無實物可見,在曾候乙墓裏出土了這種兵器,證明古籍所載不虛。)蚩尤不甘為榆罔之臣,就驅趕了榆罔,自封為“炎帝”,所以有人說,蚩尤是冒牌的炎帝。榆罔也不甘失去帝位,於是跑以中原地區,請求黃帝,以征蚩尤。這就有了黃帝與蚩尤之戰。據史書和神話記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主要戰爭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阪泉之戰,黃帝三戰而後勝;涿鹿之戰蚩尤雖然神勇,但最終身首分解為二。蚩尤敗了,榆罔之位亦不可復。這了軒轅代炎帝神農之說。內爭引起外患,外患導致神農氏族衰亡。

以上所說烈山雖然有名,但只能算小山。隨州市真正的山脈是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桐柏山由於大部分屬於河南省,所以下面主要講--大洪山,而且這裏已經作為國家級的風景區專設了管委會,因此隨州市的其他小山這裏就不用說傳說了。

1、大洪山文化古跡

大洪山主峰雖在隨州,但其南麓壹部分分屬鐘祥和京山,這兩個地方均開發較早較著,更有顯陵、黃仙洞和空山洞、鴛鴦溪拉動遊客,而對隨州境內的景觀人們知之甚少,也就是說大洪山主體部分處在未開發或尚開發的狀態。20年前大洪山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隨州便成立了開發籌備組,制定了初步規劃,但是各項工作“滯後”。可以說,在別的地方因開發過度而要大量拆除賓館建築的時候,隨州的“滯後”是值得慶幸的,保留了尚處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壹峰”的寶珠峰頂,看到“漢東地闊無雙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黃龍池也面目全非,於滄桑中引發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壹座山的品位或檔次還在於它的人文淵藪,也就是文化厚度,從這壹點上說,大洪山至少應該列入全國十強。 “夫漢東之國,聖人所出,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厲國故都厲山鎮,是炎帝神農氏的出生耕耨之鄉,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證。《尚書》記載,(舜)“帝初耕於厲山往於田”,舜帝遺跡在隨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說的季梁是我國第壹個“重民輕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故隨國城東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燦爛的當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它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宮山而思闖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綠林起義。中國第壹次農民大起義是楚人陳勝吳廣發動的,第二次農民大起義也是楚人發動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鳳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過更始政權;後來成為東漢開國皇帝的棗陽人劉秀加入了綠林軍。元末紅巾軍領袖之壹明玉珍,起兵於大洪山下青林寨,他於1363年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後裔現在廣布於朝鮮半島。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和撚軍王聰兒都在大洪山鏖戰過。清末鬧太平天國起義,長崗鎮庹家人趙邦璧以大洪山為根據地,曾被推為“後宋”皇帝,發行鐵幣“後宋通寶”。趙邦璧搞得滿清政府非常頭疼,以至對隨州籍生員“暗踏十科”,人才相當長時間無出頭之日。因此,大洪山為聖人之鄉,也是帝王之鄉。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歷史上頗負盛名,還在於它是佛教叢林。唐代和尚善信(後名慈忍)逢隨即止,遇湖即住,於寶歷二年到達大洪山,山主張武陵因感謝他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為他建廟。從此大洪山佛教興盛,陸續建寺廟26處。值得壹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於真宗鹹平五年往天竺取經,從天水出發,經過39國,凡13年後回到開封,受到真宗皇帝親迎。這位被稱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後來圓寂於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間金兵南侵,大洪山靈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遷往武昌東山,武昌洪山與隨州大洪山的淵源即始於此。清道光《大洪山誌》如此記載:“江夏洪山舊曰東山山下有寶通寺山半有寶通當為邑之巨觀唐寶歷時隨州大洪山釋慈忍禱雨斷足宋末隨數被兵荊湖制置使孟珙遷其眾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紹聖元年,為照顧山上的年長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壽禪院。如今該院得到大規模新建,古意全失,僅門口立有五通石碑見證滄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別立於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絕跡,這幾塊碑隨便放著,根本就不當回事,是否因為大洪山古跡太多?

無獨有偶,離禪院不遠的山坡上,竟有壹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壹座五級磚塔,荒蕪多時,也無任何保護跡象。細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龍集丙申歲”字樣,正是500多年前漢水改道時期,大洪山這壹古塔與漢口的建城之史年歲相當,真乃隨州與武漢又壹緣份矣。生於漢口的我,不禁向這斜陽中的磚塔深鞠壹躬。

大洪山就是這樣的山,它似乎特別適合武漢人來。來朝拜武昌寶通禪寺的祖寺,來朝拜跟漢口同壽的祖先!它要告訴人們,大洪山應有盡有、盡善盡美,不必舍近求遠去其他所謂名山。因為大洪山諸水的灌註,即使將來丹江以上“南水北調”之後,漢水仍然會浩蕩清澈,那麽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這裏才是我們真正的故園。

2、大洪山慈忍祖師的傳說

如今的洪山寺前,豎有壹塊石碑,上面刻著“慈忍禪師”的稱呼。在民間為何傳成“慈忍祖師”了呢?

傳說,慈忍來到大洪山,為這壹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這壹年,大洪山壹帶遭大旱,稻田大張嘴,秧苗點火就燒,旱莊稼哪還有苗呢!眼看季節要過,田裏顆粒無望。俗話說,生意人靠賺,種田人靠收。這樣下去,壹年的吃喝找誰要!

山主張武陵,算是這壹方的主心骨,他領頭組織鄉民,擡著活豬活羊,吹吹打打到老龍池去求雨。慈忍在山洞裏聽到人聲喧鬧,知道他們是求雨的,急忙上前阻勸,何必興師動眾殺豬宰牲!叫大家放回豬羊,當著眾人面,自願對天許下了“舍身代牲”求雨的大願,保證三天以後有雨,鄉親們有的信,有的不信,抱著再等三天試試看,各人便牽著各人的豬羊回家了。

慈忍從馬祖那學法時,就學會了呼風喚雨的本領,第二天他在山上住了壹座壇臺,半夜裏他披袍掌劍,站在壇臺上,劍舞四方嘴裏念念有詞,不壹會兒烏雲滾滾,天剛蒙蒙亮,大雨嘩嘩壹直下了個田滿堰慢。沒有兩天秧苗返青,鄉親們又忙耕旱地,這壹年還是獲得了豐收。為感謝慈忍的恩德,當年秋天,由張武陵帶頭捐款,在寶珠峰山頂修了第壹座寺院,取名為洪山寺。還收來幾個小和尚,慈忍當上洪山寺第壹代主持。後來每逢久旱無雨,不需人去請,慈忍主動前往,總是有求必應,次次靈驗。消息傳到皇宮,每朝皇帝,沒有不到洪山寺朝拜的,朝野上下,都把慈忍視為天降神人。

慈忍活到整整九十歲才死,在他圓寂之前,為了弘揚洪山寺的煙火。壹再囑咐徒弟們,要將他的真身擡到京城去討封。他在斷足崖砍斷雙足,把話交待完就斷氣了。徒弟們按照師傅的安排,將真身裝進缸裏運往京城。壹路上慈忍的面色紅潤,嘴裏還不停的嗚嗚有聲,走到武昌,慈忍圓寂的消息傳到京城,皇上得知很是悲痛,連連稱贊慈忍功德在世,明芳晚年。提到慈忍死後還面不改色時,皇帝說“了不起,簡直和祖師差不多!”話音剛落,慈忍真身夜色退音停。自古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說了算數,也就是聖旨。自此人們就將慈忍稱為祖師,至今沒變,原來慈忍住過的山洞,也改名叫“祖師洞”,他常去玩的山崖,也阿按慈忍的功德,先叫“幽濟崖”,後叫“靈濟崖”了。

3、小洪山的傳說

傳說,洪山寺的弟子遵照慈忍坐化前的囑咐,將他的真身運往京城討封。走到武昌,消息就傳到京城,皇上大大稱贊慈忍跟祖師壹樣。這無意中的壹句話,就等於封慈忍為祖師了。雖說事隔千裏,就有那麽靈,皇上話壹落聲,慈忍才算真正落氣,缸也擡不動了,這缸馬上變成紅土包,看著長高。天天長,年年長,不到五年就長成現在的那座山。但有壹宗,打從缸變成紅土包開始,就有五道紅光,閃閃爍爍,隨著土包的增長,這紅光也越來越來大,越射越遠,壹直沖向靈宵寶殿,玉帝壹見,大禁驚失色,禦案壹拍,“這大的事情,妳們為何不向我稟報,再長下去,我的靈宵寶殿也要被它頂翻了!”說罷忙命令雷公去“停”。

這壹天正午時,只見山上火光壹閃,壹聲炸雷,將整個山上揭了壹層,土也燒紅了,這山才沒長了,當地人們不知原由,以為山上的土全是紅的,便順口稱為“紅山”。後來,皇上知道此事,覺得不妥,說“這山裏埋有慈忍祖師的真身,這真身來自隨州大洪山,他功在大洪山,身在小洪山”。消息傳開,人們就將這山叫“小洪山”了。

4、佛足的傳說

為還老龍的願,慈忍在死前,砍斷自己的雙腳,這雙斷腳,被當朝的皇帝封為大洪山鎮守山門的“佛足”。因為慈忍已修成正果,這雙斷足,千年顏色不變,不腐不臭,壹直在顯靈造福,其中的故事很多。

再說,金兀術統帥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壹路上長驅直入,簡直沒碰到敵手,攻到隨州,眼見是座小城,根本不放在眼裏,他不管兵將累不累,就命令攻城。牛臯上前也不認真打,交上手就往後退,壹直將金兵引入陣裏,只見牛臯站上高臺,手持紅黑旗,將黑旗壹招,到處黑氣遮天,飛沙走石。金兵將士互相不照應,糊裏糊塗死的死傷的傷。金兀術從沒見過這陣勢,未進陣就慌了手腳,連忙喊住身邊的大將,壹起扭頭就跑,牛臯壹聲令下,四面八方追殺過來,攆得金兀術上氣不接下氣,直到牛臯收兵。金兀術壹坐下就口吐大糞,差點喪了性命。金兀術為報此仇,才有後來"九犯中原”之災,後來由於朝廷腐敗,忠良被害,湖北的都統張順恐怕金兵玷汙“佛足”,親自來到洪山寺,將佛足暗暗運到武昌藏起來。接著,張順也被奸臣所害。“佛足”很有靈氣,顏色馬上退了壹半,當晚報夢給張的部下,說“大宋完了馬上要改朝換代,妳們各人自逃命吧!下壹個皇帝在北方。”

事隔不久,蒙古的忽必烈帶兵南征,壹路上寬待百姓,很得人心,壹下子攻占了武昌城。他在進軍中聽說“佛足”的事,專稱到大洪山朝拜慈忍祖師,慈忍見忽必烈心誠必成正果,當即顯靈,從祖師像後面飛出壹只山雀,落到忽必烈的肩上,由山雀引路,讓忽必烈順利地找到“佛足”。

忽必烈得到佛足,視為珍寶,將它的將士全部集中到武昌的洪山寺,大擺香壇祭奠師祖,此後將佛足隨軍帶到身邊,保佑他壹直打勝仗,很快統壹了中國,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元。忽必烈不忘佛足的恩德,建都在北京以後,派專人將佛足護送到北京,供於金鑾殿,佛足的顏色又依然如故。忽必烈死後,成宗鐵木真將佛足撤出寶殿,根本不當壹回事,佛足由紅變烏,發黑,再也不靈驗了。元朝壹代代腐敗下去,他們貪贓枉法殘害百姓,殺人如麻。在民間還有許多傳說,就才引起“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典故。

5、雙門洞的傳說

雙門洞位於仙人洞之上,壹聽洞的名字,可想而知這洞是兩道門。第壹道門高二十余米,上面是天然石拱,猶如壹彎早月,惟妙惟肖,甚是奇特。過了壹道門,又見壹層天,前走五十多米就是第二道門,故名“雙門洞”。

聽老輩人說,在很早以前,洪山坪是壹條幹沖,人們吃水如吃油,莫說吃大米,有壹年漲水,從雙門洞沖出壹個枯樹蔸子,樣子很像壹條龍,當地人以為有龍就有水,趕忙籌錢在這裏修了壹座廟,把樹蔸子供在裏面,取名“龍王廟”。

廟壹完工,人們前來朝拜求雨,果然大雨傾盆,有求必應。天長日久,四方求雨的就接連不斷。有壹天,何仙姑雲又到此,見這荒野裏這人來人往,覺得奇怪,便按落雲頭走下來。當她走到龍王廟對面,見天上白光壹閃,壹條青龍正張著嘴發狂,壹時間天象張開了大口子,嘩的壹下飛瀑傾瀉.,眼看壹場災禍就要來臨。何仙姑壹急,忙在頭上摸了根金簪子,隨手壹擲,刺向青龍,那青龍意見不妙,頭壹縮,雨即住,那簪子沒碰到目標,落下來,立刻出現壹道拱橋擺在洞口,她幾步跨去也沒截住,原來這簪子很怪,擊不中目標,落下來就不靈了,於是才化成壹座拱橋,雨過天晴,人們發現這裏多了壹道石拱,料定是仙人所為,便將它取名“仙橋”,後來人們便把這個洞取名叫“雙門洞”。

6、黃龍池黃龍獻泉

大洪山上院禪院在寶珠峰上。寶珠峰山頂原本有壹個小泉眼,在壹塊大石板下有壹絲流水,日積壹桶,若只慈忍壹人,倒也夠用。不想慈忍來後,奇事壹件接著壹件,信徒日益增多,飲水便成了大困難。即使是這樣,信徒們寧願每次上山自帶清水,也要跟隨慈忍學法。面對如此眾多虔誠的信徒,慈忍不得不大開道場。每日講經誦法,鐘鼓木魚、梵語之音,穿林入水,連劍池中修煉的黃龍都聽得入迷了。為了能到慈忍近前聽得更真切壹些,黃龍每在慈忍講經之時便遊到水邊靜臥。不想有壹天被壹隊上山來的官兵看見,官兵們迅即圍了來,矛戳箭射,黃龍大怒,在池中卷氺成災,將壹隊官兵都攪落水中。這隊官兵是隨壹位地方官員上山謁見慈忍的。慈忍聽到上下傳來的消息,忙趕到劍池水邊誦經,水中黃龍戾氣漸消,再過片刻,池中浪起,巨尾掃過,數十官兵,紛紛落岸。奇的是官兵入水已數個時辰,竟然壹個個都活了過來。

慈忍知池中之龍已能曉諭佛法,再講經時道場就開在離劍池不遠處。

有壹天晚上,慈忍正欲講授晚課,眾人落座後,有壹個黃衣青年最後壹個進來。這青年年紀不大。側人註意到,每天鐘聲壹響,正是這青年最後壹個進殿,也是最後壹個出去。慈忍覺得奇怪,想在那天探個明白。

這天晚上晚課壹完,慈忍找了個徒弟頂替自己打坐在在講壇上,自己換了身衣服先等在道場之外,這天正是月圓之夜,月亮照得山間如同白晝,慈忍躲在壹塊石邊蹲下來。不久,就見那青年無聲而來。青年到了水邊,將身上黃衣壹脫,挽成壹團塞進石縫,自己搖搖身子漸現龍形。慈忍這才明白,那黃龍已成正果。見龍欲入水,慈忍忙喊:“尊仙留步……”

黃龍聽見喊聲,搖身又化為人形。

見是慈忍,趕忙跪下,叫了聲:“師尊在上,我這廂有禮了!”

慈忍道:“不知尊仙屈身此地,老衲在此講法有擾清修,還望恕罪。”

黃龍說:“既然已被師尊看破,我也不再隱瞞。我本壹條黃蛇,與舍妹白蛇在山中修煉有年。因師尊那日在鏡池之畔救下小妹白蛇壹命,我們立誓報答師尊之恩。那日師尊代民祈雨,我本無力行雨,但感師恩,便與舍妹合力施法,竟然的如所願。今已修成正果,本欲離去,又聽師尊講法,著實入迷。今被識破,是為天意,當速離去。我兄妹曾受師尊大恩,不知世尊有何願望,我將盡力達成!”

慈忍道:“數年之前我密語與汝,如施雨得成,必然將吾身代牲,以供汝食,然因建禪院事鎖,後法壇課雜,此諾尚不得兌現,今有何顏再請援手?”

“師尊不必如此拘泥。我觀大洪山之巔,山高壁陡,山上僧眾池吃水如油,我助師尊壹臂之力,為山上開壹眼泉水吧!”

慈忍說:“如此,則是佛門幸事。阿彌陀佛!”

黃龍說:“待我施法。”說完化身為龍,呼嘯壹聲鉆入雲霄。

不壹會兒,壹朵黃雲,狀如陀螺,自空中旋轉急下,墜入寶珠峰上,有如天外來石,轟響不絕。寶珠峰前,雲墜之處,現壹大坑,坑現壹泉,清水翻湧。

慈忍帶著眾弟子趕上寶珠峰時,見坑已成池,池水已滿。

從那時起,山上僧眾用水已然不愁,不論人多人少,用水取之不絕。慈忍為了感謝黃龍,便將此池取名叫“黃龍池”。

接下來說隨州的水,最有名的莫過於隨州的母親河--涢水,在隨州市境內稱為涢水,出隨州市又稱府河,是漢江支流,屬漢水水系,發源於大別山麓的大洪山,涢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壹條支流,流經隨州、安陸(涢水流經安陸段稱府河)、雲夢,至應城與雲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經漢川北部至新溝註入漢水,東支由雲夢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漢諶家嘰註入長江。涢水主河道全長277.6公裏,其中主河流經隨州境內,長194公裏。涢水主要支流有均水、浪河、溠水、氵厥水、漂水,構成五大水系。1958年以前,府河木船可直航隨州環潭、安居,通航裏程達249公裏。此後,由於上遊水庫的陸續修建,河水銳減,加上1965年漢丹鐵路的通車,鐵路、公路運輸的便利與快捷,使府河水路失去市場。木帆船僅能通航下遊的安陸、雲夢境內部分航道。漢(口)丹(江口)鐵路和316國道未修通之前,鄂中北運輸主要依靠水路。經河南省中轉到古德安府境內的貨物,以及下遊漢江、長江的商賈們進出該地區的貨物,均依賴府河過往的商船。

涢水河的源頭是“楚北天空第壹峰”大洪山深處的白龍池。民間傳說,池中有條白龍已修煉成仙。善易和尚要將大洪山打造成佛教聖地,決定在洪山頂建99間殿宇,需要大量杉樹,人們四處砍伐也難湊夠數。白龍變成壹青年上山看到這般情景,晚上托夢給工程主持善慶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慶早晨起來遠眺白龍池,果然有壹根根杉木從池中浮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擡,杉木源源不斷。故有此池“東連大海水,西通嘉陵江” 之說。據說在大霧及陰雨天,還能看到池中有杉木的影子。其實,現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壹根根,而是壹排排、壹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隨縣林業局在此建立林場,引進大量的華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滿山松杉比比皆是,當年的傳說早已變為現實,人們蓋房再也不需白龍池供料。

說到涢水,不能不提隨州的文峰塔,古塔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屈指算來也有壹百二十多年的歷史。關於為何興建,按著當初建塔的宗旨:有鎮妖驅邪之說;有祭祀祈禱之說;至於用於紀念佛祖佛事,我看不大可能。至於鎮妖驅邪,用於鎮住涢水之中的壹條興風作浪的妖龍,這壹神奇的傳說,在隨縣百姓中廣為流傳。然而,我沒有找到歷史上涢水多次泛濫的憑據。還有壹個傳說:李白漫遊雲夢,路過隨州,有個狂徒輕辱了他,激怒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從此,隨州人總是中不了狀元。後來,有壹個文人利用天門舅舅的關系,冒充天門籍貫入京考試,中了狀元。隨州的父老為了慶祝隨州的第壹個狀元,決定造壹座“文峰塔”。文峰塔剛做的時候,砌不了多高就倒塌下來。砌了幾次,塌了幾次。大家壹時想不出什麽好主意。壹天,造塔的木匠覺得無事可幹,閑得無聊,就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頭的壹個拄著拐杖的老頭問道:“箍大的,有塔那麽大的嗎?”木匠壹聽,“箍塔!”壹下子受到了啟發,叫了壹聲“好!”連忙要謝謝老頭,老頭早走了。人們都說那是魯班。木匠忙跑回去和造塔的工匠們說了這件事。第二天,他們就叫鐵匠打了幾個鐵箍,砌壹層,箍壹層。就這樣,壹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