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關令尹喜,會有老子嗎?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甘肅新通誌》、《秦州直隸新誌》、《天水縣誌》等書記載:“尹喜故裏,在縣城東三十裏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誌》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臺,山後十余裏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裏。”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壹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壹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壹,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壹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壹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壹,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壹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壹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巖壁上有尹喜巖,壹名仙巖。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巖》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誌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壹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