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遊防汛。林則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認真。他上任的時候正是冬天。冒著嚴寒,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裏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壹垛不量,無壹廳不拆”。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
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壹起打樁擡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在湖北、江蘇、江西、新疆、甘肅、陜西等地,林則徐都有卓著的治水功績。他死後,河南、江蘇、陜西等地老百姓紛紛建廟祭祀他。後來光緒皇帝冊封他為黃河龍王,把他“安排”在了嘉應觀。“黃河龍王都是這樣,民間有了,影響大了,皇帝說‘可’,就算是‘扶正’了。”對嘉應觀“黃河龍王”很有研究的王小片這樣總結。
雍正登基前負責武陟河工,曾許諾說,如果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大小河流的總龍王廟。他即位的時候,國庫很是空虛,僅存700多萬兩白銀。但雍正仍撥出288萬兩白銀,兌現他的承諾。河道總督齊蘇勒調集禦用工匠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安徽五省民工,仿照北京皇宮的樣式,在武陟建造黃河龍王廟。雍正三年二月,龍王廟建成,雍正親書“嘉應觀”三字,為這個龍王廟定了名。
雍正又下令在嘉應觀兩側建起東、西兩道院。西道院為道臺衙署,管轄今安陽、新鄉、焦作等豫北地區;東道院為河道衙署,任務當然是治理黃河。於是,嘉應觀就成了雍正王朝的“黃委會”。讓治黃的大臣們坐在黃河最危險的地段辦公,恐怕也只有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才做得出來。
常駐嘉應觀的,是雍正最欣賞的治河大臣、河道副總督嵇曾筠(後任河道總督)。他坐鎮武陟,主持黃河中下遊堤防事務。史載,嵇曾筠治河善於因勢利導,既能保全河堤,又能省工省料。在任期間,他指揮修築、加固了武陟以下的千裏黃河大堤,使“豫省大堤長虹綿亙,屹若金湯”。
由於嵇曾筠治河功勞大,雍正幾乎年年嘉獎他。嵇曾筠後來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享受壹品待遇,但壹直在武陟治河。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宋代的“三蘇”,即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和他。蘇軾的成就在他們中間最大。
蘇軾少時博通經史,才氣俊發。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稱贊:“老夫當避此人,放出壹頭地。”
蘇軾初任開封推官,主張改革,王安石變法時,他又上書反對,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州、徐州、潮州知州。他是壹個開明和幹練的地方官員,能關心民間疾苦,為百姓辦好事。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泛濫,他親自率軍民築堤堵水,知杭州時,遇大旱,他辦理賑濟,開設醫坊,救治不少人。還疏浚西湖,興修水利,葑泥築堤(就是有名的蘇堤),為後人稱道。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 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 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壹管理。清代河道總督權限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 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湧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壹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 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