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註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壹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壹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麽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壹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季氏旅(1)於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註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妳。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裏指諫止。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妳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評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3)者,則吾必在汶上(4)矣。”
註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2)費: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壹帶。
(3)復我:再來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妳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壹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壹做法極表贊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