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廣州文德路,為什麽叫文德路

廣州文德路,為什麽叫文德路

文德路書畫街

在清代文德路已儼然“字畫壹條街”,裱畫、售賣文房四寶、書籍、古董字畫的店鋪鱗次櫛比,知名的書店、古玩店、文具店多達幾十家,文人雅士都喜歡來這裏買筆墨紙硯等文具,搜購各種古籍善本,十分熱鬧。

文獻資料顯示,文德路字畫街興起的其中壹個原因是18世紀廣州“外銷畫”的出現。從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起,被今天的繪畫界稱為“外銷畫”的藝術品開始在廣州街頭出現,地處廣州珠江北岸的文德路出現了壹間又壹間專售外銷畫的商鋪。

20世紀上半葉,時局變化急劇,神州大地風雷激蕩,歷經戰火洗禮的文德路,雖然仍然氤氳著自遠古而來的深厚文化氣息,這條路上不斷的毀壞與重建,也見證著這條書畫長廊的數度巨變,編織出壹幕幕令人或悲或喜的景觀。

據周元崢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年,文德路仍然是充滿文化氣息的街道。當時廣東省文聯大樓就在文德路,音樂、戲劇、美術協會等在那裏設了辦公機構。創辦於1960年的廣州文物商店,即現在的廣州文物總店,是全國較早的文物商店之壹,出售宋、元、明、清等歷代名家字畫、玉器、陶瓷等等,粵雅堂、博古齋等店鋪是它的門市部。

1953年出生在文德路的老街坊秦五三說,小時候這裏很清靜,當時有壹個在整個廣州都很有名的書畫裝裱社,在那家店,他經常可以碰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在中山大學任教的容庚、商承祚二老。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文德路上的書畫商業開始復興,以出售裝飾工藝品較多。如今的文德路壹帶已成為廣州市經營古玩、字畫、陶瓷、裱畫的文化市場,以經營字畫、文物及裝飾工藝品為主的企業有200多間。這些街鋪以小面積為主,但每天有不少畫作和工藝品新鮮出爐,壹些店鋪也以現場作畫、現場制作的方式招徠顧客。同時,還有大量產自外地或本地的畫作和工藝品從這裏轉運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尤其是裝飾畫市場,每天都有南來北往的客商從這裏進貨。

文德路字畫文化街

以經營字畫、文物及裝飾工藝品為主,與南越國宮署遺址開發相結合,發展具有濃郁南越歷史文化氛圍的文化街。

資 料:

文德路是廣州書畫藝術品的專業街市,有“廣州畫廊”之稱。滿街均是裝璜頗為精美的字畫和工藝品。如果喜歡時尚前衛的風格,可以挑選壹些復制西方名家的油畫或抽象畫。如果對中國傳統情有獨鐘,眾多的中國山水畫或嵌玉藝術畫。此外還有大量如非洲木雕、藝術幹花等風格各異的工藝品。

文德路是廣州著名的文化街,但經營布局比較分散、文化含量較低。為此,東山區政府將提升文化街的經營檔次,重點發展金石古玩、字畫、古舊書籍、文房四寶等文化用品經營項目,積極引進國內外文化精品、老字號品牌。目前廣州尚未形成壹個規範、成熟的古玩、藝術品鑒定和交易場所,該區將大力支持文博單位和投資者在文化街內開設文物鑒定、展示、交易等文化經營項目,市民隨時可以到這裏進行咨詢、鑒定,還可以進行古玩、藝術品的交易。

文德路:百年風雅有余韻

文德路是以前廣州文教的中心區。路西是赫赫有名的番山舊址,古木參天、荒煙蔓草,南漢皇帝曾在山上修築宮苑,後來宋軍攻陷城池,燒為廢墟。宋紹聖三年(1096)在廢墟上興建廣州府學,又稱廣府學宮,規模十分宏大,從市壹宮到十三中,都屬學宮範圍。很多廣州人都叫它夫子廟,因為學宮裏有壹座氣象森嚴的大成殿,供奉著萬世師表孔子和七十二賢牌位。學宮東西兩側各有壹條小街,西邊叫府學西街,東邊叫府學東街。府學西街至今尚存,寬僅四米,我們可以想象,府學東街大概也相差無幾。

在1918年大規模城市改造運動中,府學東街被擴建為15米寬的大馬路。因為在文明門東邊有壹條文德裏,擴路時就借用了文德裏的名字,命名為文德路。

從清代至民國年間,文德路壹直是書香之地。裱字畫的、賣古董、書籍和文房四寶的店鋪,鱗次櫛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來搜購各種古籍善本。康有為辦萬木草堂有三個地方,壹個是長興裏,壹個是衛邊街鄺家祠,還有壹個就是廣府學宮裏的仰高祠。民國時,廣法學院、留法學會、中德學會、律師公會、大同中學、北大同學會,都先後設在學宮之內。詩書禮樂,翰池書帳,真是個風雅之林。

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南館原在文德南路,原聚賢坊內、清水濠畔,是蜚聲四海的南園詩社舊地。元末明初,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五位詩人在這裏結南園詩社。孫蕡有“嶺南詩宗”之稱,才華橫溢,是我十分景仰的詩人,但他的壹生卻倒黴透頂,先是受人牽累入獄,獲釋後又遭人誣陷,謫戍邊關,最後竟因曾為大將軍藍玉題畫而受株連,被朝廷處死,臨刑時仰天長嘆:“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已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記得第壹次讀這首詩時,讀至最後十字,已是淚眼模糊。

五先生死後,南園變成了總鎮府花園。後來,詩人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五人,因追慕五子遺風,重起爐竈,再結詩社,被稱為“後五先生”。人們在南社遺墟上,建抗風軒祀南園前後五先生。

據《粵臺征雅錄》描述,南園“池榭幽勝,後臨清水濠。今有僧居守,讀書習靜者,多假館之。”張之洞主政廣東時,買下濠北慈度庵和壹些民居,在抗風軒建東南西北前後校書堂六所,以“十峰軒”為總匯,後來由提學使於式枚擴建為名動儒林的廣雅書局藏書樓。壹批學術名流在這裏校刻“廣雅叢書”。典藏之豐富,在嶺南首屈壹指。1912年藏書樓改建為省立中山圖書館。

1929年,市政府在文德路再建壹座市立“國父紀念圖書館”,由廣東建築師林克明設計,在學宮翰墨池原址上奠基興建,1933年建成。這就是今天的中山圖書館孫中山文獻館。從外部看,這是壹座中國宮殿式建築,但內部又透出某些歐洲宮廷建築的影子,雖然已日顯殘舊褪色,但仍不失莊嚴典雅。

清水濠已被填為內街,中圖南館亦拆為平地,當年前後五先生引吭悲歌、題詩吟詠之地,如今做了臨時停車場。文德路除了廣州文物總店(粵雅堂、博古齋)和孫中山文獻館,還為人們保留著壹縷昔日的風雅余韻之外,大部分店鋪賣的都是廉價的裝飾畫了。我每次到文獻館,看著那兩株拔地倚天、濃蔭蔽日的百年古樹,默默地聳立於塵囂之中,仿佛有壹肚子的故事,卻無從訴說。